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语文课堂,历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一会儿工具性唯我独尊,一会儿人文性大行其道,一会儿工具性与人文性比翼双飞。就我个人而言,草根教师这么多年,最笃信和膜拜的,还是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那是我们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师的至尊“宪法”,是我们必须遵守的最高章程。2011版课标的开篇,就给语文的课程性质做了定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也赫然于我们的面前,既要解决学生的听说读写,又要对孩子的精神进行润泽和洗礼。问题导学,是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的。百度过“问题导学”模式,找到很多条的相关结果。但是究竟该怎么做?没有人给我指点迷津。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需要的是如何操作,绕来绕去,具体的做法,还得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自己去总结经验。模式化的东西,不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去操心,但上课如何设计问题,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所以我们所探讨的“问题导学”,狭义上的理解,应该是上课如何设计问题,能够更准确地引导孩子学习语文,让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共振。

设计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需要教师事先在课前做足功夫:

首先,解读好文本,把握住文本的主旨,把脉编者安排文本的意图。只有深谙了这一前提,才有可能在设计问题上不偏离航向。

其次,了解学情,筛选好教学的重难点,准确地摸排课文中的“障碍”,是设计问题的关键所在。

再次,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思维能力,用学生能理解和感悟的语言形式呈现问题,是问题设计的价值所在。

最后,根据文本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中,太容易,学生脱口而出,没有锻造思维的意义;太难了,学生如坠五里雾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成了什么老虎吃天——无处下口了。

精彩的语文课堂,高校的语文课堂,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精炼,必须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以五年级下册的《月光启蒙》为例,谈谈我是如何设计问题的。

精读课文伊始,首先回顾课文内容:母亲是从哪几个方面为我启蒙的?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好多的优质课上,都是这样问的:母亲为文中的“我”做了哪几件事情?或者是母亲与我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我认为,这样的问法是不妥的,我们已经有了初读课文的经验,孩子已经大致了解了“启蒙”的意思,所以直接问从几个方面为我启蒙的,能够直奔主题。

这一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中“芳香的音韵”的含义。语文课堂上,最愚蠢的行为就是让孩子解释词意或句意了。教学到此,我直接引导孩子联系上文来寻找相关的句子来解释什么是“芳香的音韵”。我是这样问的:课文中的“芳香的音韵”哪里?找一找,谈谈自己的看法。带着问题,学生再读前文,直接从课文的“甜甜的嗓音”、“深情地吟唱”和“轻轻地”等短语中感受到母亲唱歌谣时的声音的甜美。学生的学习力还没有达到深入研读的文本的程度,他们没有从歌谣的内容和歌谣的押韵等方面体会到芳香的“韵”,课堂上,我只有做适度点拨,让孩子领悟文本用词的独具匠心了。

引领学生学习完第一部分“唱歌谣”后,我出示了合作探究的问题:你从讲故事、唱童谣和猜谜语部分,受到什么样的启蒙?设计这个问题,是有前提的,因为前面已经引领学生解读了第一个内容,学生进行学法迁移,应该能轻而易举感悟到文本后面部分的精髓。但从全班交流情况来看,学生的感悟并不深刻,回答得文不对题。课后我反思,这样的问法可能欠妥当,应该改成:你从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部分,读懂了什么?这样学生或许能与文本有更深入地对话。

利用问题导学,想说爱你不容易。作为语文教师,在利用问题来引领学生学习课文时,一定要率先与文本对话,考虑到学情的因素,采取更加合理和准确的提问方式方法,让学生直接领会和触摸到要研读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