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这次作文为读后感。我们参考读后感的写作制定了三个标准,它们是标准一:能够清楚、完整、简练的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语言表达有条理,标点规范。标准二:结构清楚,读与感的结合点明确,观点突出,结合实际。标准三:能围绕感点具体、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根据批改需要,设计了两个表格,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并再次设计表格,统计如下:
A B C D 标准一 27人 30人 8人 0人 41.54% 46.15% 12.31% 标准二 21人 31人 12人 1人 32.31% 47.69% 18.46% 1.54% 标准三 25人 30人 8人 2人 38.46% 46.15% 12.31% 3.08%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标准一中达到A级的有27人,占全班人数的41.54%,说明能够清楚、完整、简练的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语言表达有条理,标点规范的学生人数较多。达到B级的有30人,占全班人数的46.15%,该项学生人数最多,说明学生对这项标准的掌握情况很好。从表格中还可以看出,标准二中达到A级的只有21人,占全班人数的32.31%,说明结构清楚,读与感的结合点明确,观点突出,结合实际的学生人数较多。但是出现一个D级,说明学生对标准二的掌握情况不如标准一。而标准三“能围绕感点具体、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的情况更为不理想,出现了两个D级。整体来看,这次习作学生的情况较好,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B级或以上。从批阅本次作文来看,大多数同学能紧紧围绕习作要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课文,在认真复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写出了自己真实的体会和感想。例如王黎君同学的“读《牌是上帝发的》读后感”一文,点出“无论命运是好是坏,都要有一个向着阳光自信的心,一切都会变好。”学生能够明确“读”与“感”的关系,读为基础,感为重点,明确了写读后感的两种基本方法――先读后感,读感交替。 例如王邵格同学的作文“读《你去了,爱再次安静如昨”,其中写道“在文章中,让我感受到爱的伟大,感受到男孩的弱小可怜,感受到祖母的无助,感受到亲情的力量”。 此次习作的评改,也让我认识到自己在指导学生时的不足。学生在本次习作训练之前,有写读后感的个人行为,但练习不多。另外,初写读后感的学生往往把“文章写了什么”作为重点,占据文章的大部分篇幅,而对感受则不联系实际,泛泛而谈,买椟还珠,本末倒置。具体为:1、重视学生准备读后感材料的过程。读好文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和关键。2、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教师不能以一个模式来要求学生,更不要用范文来束缚学生。让学生自选内容,自读自悟,自主拟题,自由写作。3、紧密结合习作例文让学生体会学习写作的方法,忌空洞的说教。要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不写空话、大话、套话。 在以后的作文指导上,学生除掌握以上基本的文体知识外,还要让孩子把握以下几个写作步骤:第一,要研读原文。只有研读好原文,才能对原文的内容主旨有较深刻、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从中有所感悟。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第二,确立感发点。既是文章的理论基础或中心论点,又是写文章的“入手处”,千万马虎不得。选好了这一“入手处”,文章写起来就会象打开闸门的水,一泻而出,使文章一气呵成,前后贯通。不仅感动自己,也能感动别人。否则,会在文章一开头就给自己人为地设立障碍,使文章不能顺畅表达。一篇文,一本书,一部影视片,一出戏剧,内容有简有繁,线索有多有少,人物有主有次,观点有深有浅,写读后感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怎样确立感发点呢?方法很简单。我们研读某篇作品后,必然会受到启发,有所感悟,而我们受启发最大、感悟最深的那一点(或几点),就可以确立为“感发点”。例如: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感发点往往是人物最突出的精神、品德等特点、最有价值的言论行动。第三,述读与发感。述读,包括所读文章的出处、篇名及作者的交代,用简洁的话概括有关文章内容和总体感受,也可提出明确的感发点,也有开头交代一下所读作品写作背景的。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篇读后感的由来,要发什么感。这些交代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会让读者不明白你的“感”由何而发。发感,是在述读和感发点的基础上,展开联想与引申,联系实际进行发挥,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联想与引申的原则是,要围绕感发点,要与原文材料有密切的联系。对联系的内容和实际还要进行必要的分析、议论或抒情,这样“感”才会深刻。这也是展开读后感主体部分最主要的方法。另外,在论证感发点的过程中,要注意把两种论据紧密结合起来,一是所读原文的材料,二是从现实中联想引申到的材料,缺一不可,而且应自然融和。 总之,通过这次习作评改,感受到作文评改必须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能使每个学生的作文能力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得到训练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