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40余年来他啃读晦涩难懂的历史典籍累计完成了近千万字的巨著患眼疾十余载他与学生互帮互助在科研的路上薪火相传他就是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40余年来他啃读晦涩难懂的历史典籍累计完成了近千万字的巨著患眼疾十余载他与学生互帮互助在科研的路上薪火相传他就是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的刘建臻教授视力越来越差“我现在走路的时候经常低着头”1982年刘建臻进入大学历史专业学习研究兴趣是历史文献学这是一份极其单调枯燥的工作成果产出周期也很长历史典籍浩如烟海为了吃透这些资料刘建臻大半生时间都奔跑在图书馆和档案馆经常一待就是一天他要查阅的古籍多是善本图书馆一般不会提供纸质文本而是制成缩微胶卷或者扫描进电脑供人摘抄读者常常要整天盯着阅读机或电脑屏幕“九十年代的老式电脑屏幕还会一闪一闪,很难分辨古籍上的文字。害怕出错,一本古籍,我会反反复复对着电脑核对好几次。” 常揣眼镜、墨镜和放大镜在刘建臻的口袋里经常揣着眼镜、墨镜和放大镜平时备着眼镜用电脑时戴上墨镜研读古籍时又拿起放大镜他的课常常“一票难求”十余年来刘建臻长期担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10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和隶书他如数家珍常常一黑板一黑板地工整书写出来线上授课时屏幕看久了他常常在课间的时候用冰袋敷眼缓解压力甚至在医院治疗眼疾期间仍坚持审阅学生的论文并指导学生学业300余名学生接力成为刘建臻的“眼睛”“刘老师,这个课件我们给您插入图片”“刘老师,我们把您的古籍图片放大复印了”…… 刘建臻的身边总围绕着很多这样的同学自发参与到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他们就像刘建臻的“另一双眼睛”不少古籍特别是缩印的文本字迹很小、难以看清学生们会主动帮忙分辨、抄录一一勘误近十年来300余名学生接力成为刘建臻的“眼睛”刘建臻的抽屉里有一个小本子他默默地记录着每一个帮助过他的学生学生帮助刘建臻教授准备课件“整理材料的过程对学生也是一种学习提升的过程。”学院老师陶金沙介绍说更难得的是不少毕业的学生也会将工作中收集到的古籍资料寄给刘建臻他们会惦记着寻找字迹放大、图片清晰的古籍材料遇到后立刻寄送给老师刘建臻说他当前最重要的任务除了开展古籍整理研究外就是努力让更多的古籍走入大众的视野让更多年轻人对历史文献感兴趣加入到古籍整理队伍中来

来源:TOOM舆情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