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大家好,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耿纪,耿纪三国杀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耿纪反叛---《三国》随感(50)   以耿纪为...

大家好,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耿纪,耿纪三国杀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耿纪反叛---《三国》随感(50)

   以耿纪为首的一支人马以扶汉为名在许昌发难,时值曹操夜宿五凤楼,耿纪等人突然攻打五凤楼誓拿曹操,最后寡不敌众起事失败被斩。耿纪的反叛可以说是许都的一个小插曲,有意义却没意思。它没有撼动曹操一根毛,却前牵连了许多无辜人被曹操屠杀,唯一的成果就是成全了耿纪等人史上留名。谋反,关键在于谋,计划不周密,行事不雷厉,是很难成功的。耿纪反叛出发点是好的,但知己不知彼,操之过急了,这就是小人物难成大事的重要原因。

曹操生命的最后几年,也是最难熬的几年。建安二十三年(218)正月,老巢许都爆发太医吉本、少府耿纪等人的叛乱,提醒着曹操家族根基仍然未稳。

 

对外战场上,汉中、合肥、襄樊三地打得热火朝天,让曹操疲于奔命。建安二十四年(219)正月,曹军在汉中遭到重大挫败,征西将军夏侯渊在定军山迎击刘备军,被黄忠所杀。消息传来,曹操十分悲痛。

 

想当初,在诸侯并起的时代大潮中,曹操一开始并不占优势,既不像袁绍、袁术那样拥有显赫的门第、威望和门生故吏资源,也不像张邈、陶谦那样拥有割据领地,谯沛宗亲是他唯一的本钱。若没有宗族的支撑,曹操很可能会像孙坚父子和刘备那样长时间寄人篱下,无法成为独立的争雄势力。

 

建安元年(196),曹操迎汉献帝于许都,升司空,拥有更大的人事任免权,对宗室将领大加拔擢:夏侯惇任河南尹,夏侯渊任陈留、颍川太守,镇守腹心之地;曹仁授议郎,曹洪授谏议大夫,兼掌军马,文武并重。此后,曹操伐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备及平定内乱的诸多战役,皆有四大宗亲将军活跃的身影。

 

尽管后来曹营中不断有优秀外姓将领崭露头角,特别是“五子良将”张辽、乐进、于禁、徐晃、张郃名震一时,但在组织大规模军团战和重要区域的防线上,曹操仍任用四大宗亲将军为总指挥。

 

夏侯惇,在征讨吕布时被流矢射中,失去左眼。经过《三国演义》中的艺术加工,夏侯惇拔矢啖睛,其刚烈勇猛的形象跃然纸上。但实际上,夏侯惇在曹营战绩不佳。

 

早年张邈于兖州反叛,夏侯惇往救鄄城,反而被吕布袭取了濮阳。随后夏侯惇又遭部下叛变,一度被劫为人质,幸赖部将韩浩安定军心,威慑劫持者,才被救出。此后夏侯惇败多胜少,伐吕布时为高顺所败,抵抗刘备入侵时又被刘备伏击于博望坡。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夏侯惇却有治郡之才。在担任陈留太守时,当地遭遇旱灾和蝗灾,夏侯惇主持兴修了水利工程“太寿陂”,亲自下水背土沙,带领士兵种庄稼,让当地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夏侯渊,是曹氏宗亲中首屈一指的名将。他与曹操是连襟,同娶丁氏姐妹,关系如同孙策与周瑜。夏侯渊擅长打快攻仗,利用速度优势常常出敌不意,因此当时军中有这样的口头禅:“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

 

从建安十七年(212)开始,夏侯渊受曹操之命驻屯长安,总督凉州诸路军马。当时马超、韩遂虽然被击败,但在西凉仍有极其强大的势力,并攻掠陇西诸郡。夏侯渊在三年之内,将凉州诸郡重新纳入中原朝廷的管辖之内,曹操赞其“虎步关右,所向无前”。

 

对于夏侯渊,曹操一向是放心的,只是告诫他:“做大将不能自恃勇武,有时候甚至应当‘怯弱’。智勇双全才是真把式,只靠着勇猛就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 谁料一语成谶,后来夏侯渊果然因此败亡。

 

曹洪,字子廉。荥阳之战中曹操被流矢射中,差点丢了性命。危机之中,曹洪及时冲上来说:“天下可以没有我曹洪,不能没有主公!”他将自己的名马“白鹄”献给曹操,保护着曹操逃脱险境。

 

此后曹洪从征各地,功勋卓著。但曹洪有个缺点,就是贪杯好色。建安二十三年(218),曹洪于下辨大破马超、吴兰,志得意满,便大搞盛筵,让歌女舞姬穿着薄纱一般的服装在宴会上表演踏鼓,自己与众将一边喝酒一边大笑。此举当时即引发了忠直之士杨阜的批评。

 

曹仁在曹操早期的征战中,经常担负起指挥别军的使命,独立应对一面敌军。从建安十三年(208)曹操讨平荆州之后,曹仁长期担任荆州战线的军事总督,守护曹魏的南大门。曹仁在前期擅长攻坚拔锐,在后期则擅长据守城池。

 

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大军北上围攻樊城。在汉水暴涨、于禁败亡、粮草不继、后援不至的种种不利情况下,曹仁仅依靠城中数千人马,以必死的决心激励将士,稳定了军心,最终等来了局势的扭转。

 

论者多认为,曹仁在樊城的死守牵制住了关羽的大军,为曹操与孙权的暗中合作以及吕蒙的背后偷袭争取了宝贵的战略时间。如果当时曹仁丢掉樊城,致使宛、洛门户洞开,襄樊之战乃至三国的格局或许将是另一副模样。

 

此外,曹仁的弟弟曹纯也备受曹操信赖。长坂坡之战中,曹纯统领曹操麾下最骁勇的虎豹骑一路追杀败逃的刘备,擒获了他的两个女儿和大量辎重,并进占荆州重镇江陵。只可惜这员曹家猛将还未充分发挥,就于建安十五年早逝了。

 

襄樊之战那一年,曹操六十五岁。这年冬天,曹操路过自己当年做洛阳北部尉的衙门,看到这里破败不堪,遥想当年那个竖起五色棒惩治权贵的20岁热血青年,他可能有些感慨,便让人修葺了衙门。

 

三个月后,曹操油尽灯枯,病逝洛阳。梦想死后刻铭“汉故征西将军曹侯”的少年,以魏王之礼葬于高陵。

内事不决问郭图,外事不决问张松, 阵前有先锋刑道荣,账下有上将潘凤, 外有鬼才说客蒋干,内有忠心镇守耿纪 后勤总管李严,靠谱运粮官苟安,仓库铁卫淳于琼 贴身护卫范疆和张达,日常起居黄皓和岑昏 义子奉先有万夫不当之勇,爱妻蔡氏有枕边温柔之风 更有忠心谋臣司马懿,何愁大业不成,天下不定

大意失荆州???(二)

公元218年春,刘备领大军兵进阳平关。

这个时候,许昌发生了政变,少府耿纪,太医令吉本等反叛,打算挟持皇帝南下依附关羽。但是政变水平不高,被王必剿灭了。

这里从侧面说明了一点,218年初的时候,关羽的声势已经起来了。

(时关羽强盛,而王在邺,留必典兵督许中事。)

到了十月的时候,宛城守将侯音反,抓了太守,与关羽连和。好好的为啥会反啊?因为徭役太重了。

(是时南阳间苦徭役,音于是执太守,与吏民共反,与关羽连和)

为啥会有徭役呢?因为曹仁南下征讨关羽需要南阳的支援。

(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

大概率是曹仁讨关羽,战绩非常难看,所以侯音才会反,不然他没有这个胆子!

而给这些造反派们撑腰的就是关羽,关云长!

那么关羽为啥不趁着曹仁回过头去平宛城,在背后夹击曹仁呢?

有两点原因:

第一此时曹操在长安,如果夏侯渊败,则通过秦岭进汉中。

若曹仁败,则通过武关进南阳。

所以现在最好的情况就是让曹老板在长安待着,让他哪也别动。

第二点,现在是十月枯水期,关羽的水军发挥不了作用。

而曹魏的水军,堪称脑瘫水平。

可曹魏的陆军可太强了。如果真把曹操的中央禁军招来,胜负难说。

时间很快到了219年正月,汉中之战,刘皇叔用法正黄权之谋,斩了夏侯渊!最大的变量出现了!

而与此同时,曹仁攻破宛城,斩侯音。

因为夏侯渊是曹魏西线军事一把手,曹操不得不亲自去汉中了。

三月,曹操入汉中。

五月,曹操无奈退军,退回长安。

这个时候,曹操命已经平定宛城的曹仁再次征讨关羽于樊城。

(使曹仁讨关羽于樊)

而这个时候的关羽已经围困了襄阳,打到樊城了!

有很多朋友说曹仁会是进攻型名将?下次咱们列列他的战绩,您就知道啦~

喜欢的朋友点个关注吧,我这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各抒已见~~~

毛宗岗评《三国演义》原文赏析

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荐刘备者公孙瓒也,杀公孙瓒者袁绍也,归袁绍者袁术也,攻袁术者刘备也。然则欲使袁绍救刘备,不独刘备意中以为必无之事,即读者意中亦以为必无之事矣。乃刘备偏往求之,袁绍偏肯救之。操之与备,合而忽离;绍之与备,离而忽合。读其前回,更不料有后回。事之变,文之幻,真令读者梦亦梦不到也。

  陈登欲求援兵,试掩卷猜之,必以为求于马腾矣;乃舍马腾而求袁绍,何也?曰:马腾虽同受衣带诏,而徐州之发使于西凉也远,冀州之进兵于许都也近。且马腾势小,袁绍势大,舍其远者小者,求其大者近者,亦是英雄见识。

  玄德之求袁绍也,以郑玄为之介绍,而首回叙述玄德生平,早有“师事郑玄”一语遥遥伏线。且郑玄、卢植俱为玄德所师,而卢植详见前文,郑玄直至此处方才出现。一先一后,参差错落,极叙事笔法之妙。况又于关公斩将之后,袁绍兴兵之前,忽然夹叙马氏歌姬、郑家诗婢一段风流文字,真如霹雳火中偶杂一片清冷云也。

  曹操十胜、袁绍十败之说,于第十八回中见之,窃谓继此以后,必叙袁、曹交锋之事。乃隔着数回,直至斯篇,方始起兵相持,而犹未交锋也。各各奋勇而来,各各解散而去,虎头蛇尾,可发一笑。只因袁绍性格,不出谋士料中;遂使<三国>文字,竟出今人意外。

  或疑操见檄必怒,似宜增病,而病反因之而愈,其故何也?曰:此与“闻许劭之言而大喜”同一意也。人莫能识其奸雄,而有人能识之,彼亦自以为知己;人莫能斥其罪恶,而有人焉能斥之,彼亦自以为快心。今有谀人者,谀得不着痛痒,受謏者必不乐;然则骂人者骂得切中要害,受骂者岂不觉爽乎!武曌见骆宾王檄,叹曰:“有如此才而不用,宰相之过也。”使武曌见檄而怒骂宾王,便不成武曌;使曹操见檄而怒骂陈琳,便不成曹操矣。事之成败不足论,而文人之笔千古常伸。袁本初虽不能胜曹操,徐敬业虽不能除武曌,而陈琳、宾王之文,至今脍炙人口,即谓曹操已为陈琳所杀、武曌已为宾王所诛可也。吾所惜者,宾王数武曌之恶已尽;陈琳数曹操之恶未尽。盖陈琳草檄之时,董妃尚未死,伏后尚未弑,董承等七人及融、耿纪等尚未遇害,故数操之恶,止数得一半耳。然而操已闻而汗下矣。若使于董妃既死、伏后既弑、董孔诸人既遇害之后,再邀陈琳之笔以骂之,其痛快又当何如哉!

  当刘备立公孙瓒背后之时,刘岱固俨然座上一诸侯也。孰意今日乃俯首而为曹操爪牙,又被关、张提起放倒,呼来喝去,直如小儿,岂不可耻之甚乎?今之居上座者,切宜仔细,慎勿为立人背后者所窃笑也。

  玄德获岱、忠二人而不杀,尚欲留为讲和之地;其与袁绍之顿兵河朔、迁延不进,毋乃同耶?曰:否。绍之力足以战,而不战;备之力不足以战,故不欲战。袁绍性慢,是无主意;刘备性慢,是有斟酌。

218年正月许昌失火,曹操大怒。事后,曹操命大臣们站队“救火的站左边,没救的站右边”。百官想:救火有功,必定有赏。大部分站在了左边。不料曹操却说“救火的是反贼,全部斩首。没救火的,重赏”。

216年,曹操被汉献帝封为魏王。走在大街上打着天子旌旗,乘坐六匹马拉的辇车,随从车都有五六架,一时威风八面。

这俨然是天子出行时的仪仗。大臣们私下纷纷议论:曹操以后必然代汉!

许多忠于汉臣们对曹操恨得咬牙切齿,都想杀了曹操,光复汉室。

这个时候,曹操只剩下孙权和刘备两个强敌。

曹操又刚刚打完孙权回来,去邺城办公了,没在许昌。留守许昌的是曹操的秘书王必,只有守备军防守,兵力严重不足。

几位忠心于汉室的大臣耿纪、韦晃、吉本等人认为机会来了。几个人草草合计,制定了一个反曹计划。

王必,早年追随曹操,是曹操的心腹爱将,因此,曹操令他总督守备军。

这个计划的关键人物京兆尹金祎,他一向和丞相秘书王必较好。如果得到金祎帮忙,这次计划就成功了一半。

恰巧韦晃和金祎是好朋友。于是韦晃和耿纪去试探金祎的态度。

二人到金祎家中后,试探着说道:金兄,我有件事情,需要您的帮助。

金祎问道:跟我还客气什么?什么事?

韦晃说:魏王是汉朝的大功臣,将来一定会当皇帝。您和王必关系好。魏王当皇帝后,您给王必走走后门,好提拔提拔我们。

金祎听后,竟一把打翻茶杯。大怒道:你们两个是汉朝大臣,怎么能说有违君臣之道的话。

这时耿纪故意说:眼看汉朝快要完蛋了,你不如采取行动,他日在丞相那里也是大功一件。

金祎道:你们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块滚出去。

耿纪、韦晃二人见金祎果真有忠义之心。这才说出实话:我们二人受汉室皇恩,想借今天的好机会诛杀曹贼,光复汉室,因此来与你商量。

金祎含泪答道:我家世代汉臣,我怎能真心实意为曹操效力呢?就盼着那天有好的机会光复汉室。要诛杀曹操,你们打算怎么办?

韦晃答道:我们想先诛杀王必,控制守备军,然后让天子下诏,联络刘备起兵响应,做个里应外合,此事必成。

金祎听后大喜,又向二人说道:人多力量大,我有两个朋友吉邈和吉穆,与曹操有仇,要诛杀曹操,我去联系他们,他们必肯相帮。

之后,金祎联系上吉邈、吉穆两兄弟。五人又在一起商议一番。

决定正月十五,城中庆元宵、张灯结彩的时候,先带领家人,到军营诛杀王必。掌控守备军,后到五凤楼,请天子给百官下诏,去邺城诛杀曹操,再诏令刘备起兵,必定成功。

为了计划顺利进行。正月十四日,金祎去找王必。

对王必说:如今魏王威震天下,朝中没有什么大事,不如明天好好庆祝一番,让大家也快乐快乐。

王必觉得有道理,于是命令士兵到处张灯结彩,庆祝元宵佳节。

正月十五那天,耿纪和其他五人组织家人,共约一千多人,在守备军营中放火。

王必正在营帐中喝酒庆祝元宵节,突见军营起火,伴随着震天的喊声,急忙骑马向南门跑去,准备报告给驻守在许昌南边的夏侯惇。

谁曾想耿纪的人早已埋伏在哪里,一箭射中王必左肩。见南门有埋伏,王必调转马头,向西门逃跑。

王必这个时候还不知道谁反叛了,想先到好朋友金祎家躲躲,跑到金祎府上哐哐砸门。

眼看王必就要自投罗网了,在这个关键时刻,金祎媳妇的一句话把整个计划搞砸了!金祎家所有的人都跟着金祎去军营放火了,家里只有媳妇守着。

金祎媳妇听见有人砸门,连是谁都不问,以为是老公回来了,直接大声说:王必死了吗?成功了吗?

王必一听,顿时明白京兆尹金祎反叛,赶紧跑到曹休那里。和曹休一起率兵诛杀耿纪等人。

那边耿纪带人一边放火,一边杀到五凤楼下。要面见天子,让天子下诏书诛杀曹操。

怎奈五凤楼守卫都是高手,耿纪他们攻打不下。

恰巧此时,驻扎在许昌城外的夏侯惇。看见许昌城内大火,听得城内喊杀声,派人率领3万兵士直奔许昌而来。

夏侯惇和曹休的兵马一起,一直杀到天亮。耿纪他们终因人少,寡不敌众。金祎、吉邈和吉穆都已战死。耿纪被夏侯惇活捉。

次日,夏侯惇率大军进城,将耿纪等五家老小一千余人全部诛杀。

耿纪临刑时,大骂曹操:曹贼,我生前杀不了你。死后做鬼也要杀了你!

韦晃大叫:曹贼可恨!

之后夏侯惇将文物百官押往邺城听候曹操发落。

曹操命百官站队“救火的站左边,没救火的站右边”。百官想:救火有功,必定会奖赏吧!于是,大部分人乐颠颠地站在了左边。不料曹操却说“没救火的,重赏。救火的是反贼,全部斩首”。

众人不解问曹操:这是为何?

曹操答道: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大家都在家过节,谁还去救火。救火的就是放火的,是反贼。怎么能饶了?

于是曹操把这些官吏又血洗了一遍.....

几天之后,受伤的王必去世,曹操将其厚葬。

这一次叛乱的主谋曾经想里应外合取得成功。但是却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而“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吹捧曹操的人应该有几方面的原因:标新立异、迎合年轻人、自以为精英。

首先看第一点,历史上人们都是把蜀汉一方的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看做是正面人物,曹操的形象则比较差,京剧里面都唱“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大家都知道白脸在京剧里面代表了奸臣。这说明了在老百姓的认知中,曹操是负面的形象。

曹操确实是能力出众的人物,不管是政治、军事还是文学,拿出一样来好像都是汉末三国比较NB的人物,但牛人不代表好人,曹操有多次屠城的劣迹,肯定要轨道坏人之列,不值得吹捧。“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决漳水灌城;城中饿死者过半”。不然能力也很强的黄巢、洪秀全、希特勒等人是不是也可以吹捧?

喜欢吹捧这些负面人物,肯定有标新立异的成分之内。

第二迎合年轻人。当今不少年轻人个性张扬,比较自我。刘备、诸葛亮这样做事较为内敛,考虑的方面比较多,容易瞻前顾后的风格可能不适应他们的口味。而曹操是比较自私自利的类型,宁教天下人负我,不教我负天下人,做事只从自身考虑,不需要考虑他人感受,这更符合当代不是年轻人的内心需求。

第三,曹操在用人方面提倡“唯才是举”,这应该算是曹操比较正面的做派。曹操虽然屠城,很残暴,但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可以说是不拘一格降人才,选拔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吹捧曹操的人可能是觉得自己就是人才,到了曹操的时代能够脱颖而出,不会遭到普通老百姓那种被屠杀的厄运。但实际上曹操对待官员也是比较残暴的。在耿纪发动并变后,曹操一口气杀死了数百名忠于汉室的官员。

#今日头条# #历史# #三国演义#

忠奸是非说曹操

【管窥三国论英豪】

《三国演义》对曹操最贴切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不幸的是他生逢大动荡的乱世,自然以“奸”、“雄”闻名。

一、奸。为对照刘备之忠厚,突出描写了曹操的奸诈,而且这特性是与生俱来的,儿时的阿瞒就以诈称惊厥而离间其叔、父关系。为讨伐董卓,私借皇帝名号发矫诏汇聚十八路诸侯;寿春之围久攻不克,粮秣殆尽时,向粮台官王垕“借”头以稳住军心;在官渡绝粮时号称有两月之粮来鼓舞士气;在平定耿纪叛乱后用红白旗区分潜在对手,清洗杀戮公卿百官,还有妇孺皆知的“望梅止渴”、死后设七十二疑冢等更无需缀述。其“奸”到极致就是“大奸似忠”,在汉献帝颠沛流离时主动迎纳,“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他最大的政治王牌。

二、雄。雄心、雄才、雄壮。曹操生平有远大志向,在实践中无处不体现出来。他以扫平割据,统一天下为己任,直到“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不顾实力薄弱,敢于在弱势、逆境中奋起抗击,以大无畏的雄霸之气向强敌迎战,并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高超的军事智慧一点点扭转不利局势,最终抓住机会,力克强敌。尤以白马、官渡之战为典范,军锋相形危如累卵,数次濒临覆灭的绝境,曹操却以坚忍不拔之意志,顽强抵抗,并抓住一切可乘之机化不利为战机,最终击败数倍于己的袁绍,收复四州,并一鼓作气,千里奔袭,剿灭蹋顿单于,对割据东北的公孙渊造成心理威摄,不战而降辽东,平定北部中国,为恢复国家的大一统奠定根基。他并未止步于斯,不顾连年征战劳乏,又挥师南进,一举收服荆襄,雄视长江,大有一统天下之势。既使在赤壁、汉中遭受困蹶,他也从没有恢心丧气,始终不忘初心,不顾六旬高龄和沉疴老病,四方征讨,为国家统一奉献了全部的生命,也为自已建树了彪炳的功业。

三、谋略深远。与其雄才相称的是其博大的谋略和宽阔的胸襟。不仅高瞻远瞩,而且在重大决策上能够兼听并用,虚怀若谷,充分发挥其智囊团的作用,让其畅所欲言。特别是在其军旅生涯的前、中期更有代表性,他很少训斥、杀戮异见者,而是凭自己的政治智慧睿智鉴别,去芜存真,做出正确判断,这种博取众长、多谋善断的风格在与袁绍的对决中尤为显著,与袁绍的优柔寡断、谋而不决形成鲜明对照。他还总结个人军事、政治智慧,对《孙子兵法》做了批注,并以其真知灼见自撰军事著作《孟德新书》,在古代军事理论中占有一席之地。

四、求贤若渴,唯才是举。曹操的成功,很大程度得益于对入才的重视和放手使用。他专门发布《求贤令》,把入才的招纳和使用制度化、法律化,成为一种常规行政行为。而且打破后汉以来形成的门阀因袭、崇慕虚名的风气,破除道德、品质、出身等条条框框的限制,旗帜鲜明地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原则,抓住了人才的核心本质和人才使用的真蒂,使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破茧而出,汇集门下,在所有势力集团中,只有曹魏才称得上人才济济。他爱才如癖,在与对手交手过程中,只要看到优秀人才,总要想尽办法招至自己麾下,如许诸、徐晃、张绣、张郃、高览、庞德等一干名将,为招致人才甚至无所不用其极,如赚母诳徐庶、威逼匈奴送蔡文姬回归汉廷,特别对降将关羽,拜爵、赐金、赠宝马,待若上宾,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往往让人才倾心归服,死力效命。

五、不折不挠,颠而不仆。曹操与刘备最相近的地方就是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态度,都是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从不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刚起兵在荥阳中伏几乎被擒,濮阳城中险被吕布刺死,张绣叛反幸赖典韦死战得脱,赤壁遭受火攻,败走华容道死里逃生,潼关为逃避马超追杀割须弃袍、夺船避箭逃过渭水,汉中大战被魏延射中人中,掉了门牙……种种艰险,九死一生。但曹操面对这些险境低谷,表现出高度的乐观精神,特别是在赤壁遭火攻惨败逃亡过程中,以“三笑”面对挫衄,鼓舞士气,振奋军心,令人印象深刻,这绝非一个“奸”字所能涵纳。

六、崇尚务实,不慕虚名。他一反当时浮夸风气,做事常常离经叛道,但实质上是乱世从权,适者生存。他致力于国家统一,为了保证政令的统一和贯彻,牢牢把政权把握在自己手中,这给了那些忠于和所谓“忠于”汉室的人以“汉贼”的口实。但事实是一旦放权,必致朝廷纷争,国家动荡,所以“挟天子”是不得不为。凭其实力和威望,他完全可以取汉室而代之,但终其一生,他都恪守汉臣之节,难能可贵。

七、文学造诣高。在汉未三国创业君主中,只有曹操具有相当高的文学造诣,他的诗雄浑壮阔,悲凉苍劲,慷慨激扬,开一代文风,史有“建安风骨”之称。

199年,吕布被曹操活捉,请求刘备让曹操放了自己。曹操有所心动,让人给他松绑。主簿王必连忙阻止:“吕布是个猛将,他手下还在附近,不能就这么放了!”曹操无奈对吕布说:“我本想放了你,但我家主簿不让啊!”

 

说起吕布在白门楼殒命这段事情,除了刘备外,还有一个人坚定了曹操杀吕布之心,这个人就是曹操的主簿王必。

 

王必这个人,《三国演义》里没有出现,在《三国志》也没有立传,仅有只言片语的事迹记载。然而,王必这个人对于曹操而言,却是一个很重要的存在。王必在曹操早期起兵时就跟随在侧,算是曹魏元老,一直在曹操身边出谋划策、处理文书。在曹操当上丞相后,王必被任命为丞相长史。

 

长史这个位置,说白了就是参谋兼秘书,对比一下三国时期担任长史位置的人,就会发现王必实在是深得曹操信任。比如:诸葛亮当丞相时的长史是杨仪、张裔、向朗、蒋琬,曹丕当丞相时的长史是司马懿,孙权的长史是诸葛瑾,曹操的另外几任长史还包括陈矫、杜袭、刘晔、辛毗。

 

王必在史料上只有三件事被记载。

 

一是出使长安。

 

公元192年,曹操大败青州黄巾贼,收其精锐组成“青州兵”,自领兖州牧。为了加强与朝廷的沟通,派心腹王必出使长安。一路上果然危机四伏,先是河内太守张杨阻拦不让过境,后是李傕、郭汜不信任曹操,扣押了王必。虽然后来王必能够完成使命,全赖董昭、钟繇出言出力,但不可否认的是王必一路过来未曾退却,勇气可嘉。

 

二是劝曹杀吕。

 

公元199年,曹操活捉吕布,吕布向曹操请降,说由曹操率领步兵、由他率领骑兵,便可一统天下。吕布又让刘备开口替他求情,只是刘备不为所动。然而,曹操的“猛将收集癖”又犯了,对收服吕布一事颇为心动,就让人给吕布松绑。

 

跟吕布有深仇大恨的刘备出言劝阻:“曹公莫非忘了吕布是怎么对待丁原和董卓的吗?”曹操略有迟疑,跟随在侧的主簿王必也开口:“吕布是当世猛将,他的手下部曲就在附近,万万不能给他活路!”

 

王必的话明显比刘备有份量得多。因为刘备毕竟是外人,他的建议更多是夹杂着个人恩怨;而王必是他的手下,他的建议只是为了曹操考虑。所以曹操下定决心将吕布缢死并枭首。

 

三是平乱身死。

 

公元213年,曹操进位为魏公,建立魏国,定都于邺城。而王必则被派到许都,为曹操盯着汉室朝廷的一举一动。到了公元218年,少府耿纪、丞相司直韦晃、太医吉本、金祎等人起兵叛乱,率军攻打王必的大营,但没能成功。

 

吉本的儿子吉邈又带领数千人趁夜放火烧城门,王必被金祎派来的内应射中肩膀。此时,许都一片混乱,王必分不清有哪些大臣是反贼,因为平常与金祎交好,只能先去金祎家避难。而金祎不在家中,他的家人在黑夜里看不清来人是谁,错以为王必是吉邈,还问他:“王长史已死乎?卿曹事立矣!”

 

王必立马就反应过来了,金祎就是叛乱之人,手下连忙扶着他到南城去曹休家,报知金祎、耿纪等人谋反之事。次日,叛乱就被曹军平定了,金祎被乱军所杀,耿纪、韦晃等5家宗族老少均被诛杀。而王必则在10多日后,因箭伤过重而亡。

 

曹操听说王必的死讯,怒不可遏,但叛乱者已死,他只能迁怒于汉室其他大臣,命令百官从许都跑到邺城。然后,曹操面对众人说:“许都大火那夜,有去救火的站在左边,没去救火的站在右边。”

 

百官认为去救火的应该会无罪释放,所以大多数人都站在了左边。曹操却冷笑着说:“按照惯例,京城发生变故时,百官应当各自待在官府,不外出添乱才对!所以,不去救火的人并非帮凶,而你们这些假装救火的才是乱臣贼子!”便将站在左边的人全杀了。

 

王必是曹操的心腹老臣,又是贴身近臣。因而他的死亡引起了曹操报复的怒火。王必没能活到曹氏代汉之后,否则即便不能当上三公,也应该能当个九卿或尚书令。

 

除了曹操的长史王必之外,大伙儿还知道三国哪些冷门却重要的人物呢?我是@白泽述异,欢迎点赞关注,定期分享历史上的奇人趣事。#三国##历史#

历史上有很多亡国之君,他们先是被身边的大臣或宦官变成傀儡,然后顺理成章地被推下皇位。在这种情况下,百分之九十九的大臣都愿意代之自立,但确实还有百分之一的例外,那就是曹操。

曹操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虽然他生前为臣,没有称帝,但人们都说他代汉之心昭然若揭。他的帝王梦是由其子曹丕实现的,曹丕之所以能实现这一步,也是因为曹操生前已经在通向帝位的道路上为他做好了一步步的铺垫。

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之乱,汉室衰微。东汉中平六年,董卓进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刘协,后又杀太后及少帝,自称相国,专擅朝政。为了反对董卓,各地诸侯并起,割据局面形成。在这期间,曹操以5000人起兵,并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后又收黄巾军之精锐30万人,逐渐走向强大。然而,在众多诸侯当中,曹操并不是实力最强的,他也时常说自己并不能自保。在这种逆境中,曹操有一种非常人所能比的霸气,他善于招纳有才之士,积极发展生产,善于施展策略,无论是短期的作战计谋还是长远的战略构想。正当各路诸侯逐鹿中原,个个抢着称帝的时候,曹操在不动声色中壮大了自己的势力,直到建安元年,他开始向自己的霸业迈出了稳健的第一步。

汉献帝自从被董卓劫至长安后,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东汉初平三年,董卓被王允和吕布设计杀死,四年后,献帝终于回到了洛阳。此时的洛阳,已经被董卓破坏成一片废墟。官员们没有地方居住,只好以草为被,靠在残垣断壁下休息。洛阳没有粮食,人们生活在饥饿的恐慌中。天子俨然成了一个无人理的符号,诸侯们拥兵自重,不肯向洛阳运粮。

此时,曹操认为,若有人辅佐天子,那么天子还是可以号令天下的。在谋士的建议下,曹操亲自到洛阳朝见汉天子,以保护天子安全为由,挟持献帝迁都许昌。因所谓的护驾有功,献帝拜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从此以后,曹操对内开始主持朝政,对外“挟天子以令诸侯”,获得了一个独一无二又胜过百万雄兵的政治筹码。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开始了翦灭群雄,统一北方的战争。建安三年九月,曹操东征徐州,击败了久与他为敌的吕布。建安五年二月~十月,曹操与袁绍展开官渡之战,结果曹军大获全胜,袁绍弃军逃回黄河以北,两年以后病死。随后,曹操又征讨乌桓,肃清袁绍的残余势力。建安十二年,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在多年的战争中,曹操的势力猛增,他对朝政的控制也越来越紧。与此相对,汉献帝不仅是他号令诸侯的王牌,也成了他手中实实在在的傀儡。然而,汉献帝始终是曹操称帝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障碍,那么他甘心只做一个傀儡吗?曹操又会怎样处理自己与皇帝之间的关系呢?

其实,汉献帝从登上皇位的第一天起就是一个傀儡。先有董卓擅权,后有曹操当国。表面上看,这两位大臣都有救驾之恩:董卓废汉少帝,让他登上皇位;曹操保证了他的安全,使他免死于兵匪之乱。

曹操于建安十三年恢复了丞相制度,自命为丞相,实际上已经拥有了最高的权力,他还假以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此时他早已不把献帝放在眼里了,不仅不会每日朝见,还动辄就去冲皇帝发一通脾气。吓得献帝战战兢兢,向他恳求:“您如果能辅佐我,就是对我的厚恩了;如果不想辅佐我,请放我一条生路吧。”尽管汉献帝说要把皇位让给曹操,恨不能请他马上登基,但曹操始终不称帝,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献帝,在政治上进行笼络。可是,这样能让汉献帝安分守己地做傀儡吗?

对于汉献帝来说,尽管江山坐稳了,却大权旁落。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发地想完整地获得政权,便开始尝试复辟汉室地位。在汉献帝身边,有一群旧政权的维护者。董承、王子服和伏完、穆顺等人,上演了一出受衣带诏的悲剧;耿纪、韦晃又发动了许都暴乱,他们时刻想着推翻曹操的统治,恢复汉室天下。对于任何觊觎皇权的人,曹操都会疯狂镇压,因为他知道,凡是想要获取皇权的人,都是对自己不利的。于是,他先后识破并镇压了这些恢复旧政权的活动,也被世人视为汉室之敌和一代奸雄。那么,为什么曹操不干脆做受人推崇的皇帝,却甘心做被人唾骂的奸臣呢?

曹操曾在诗文中表达自己的理想: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中,他把自己比作周公,有治国之才却无代主之心。在“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坠”中,他又把自己比作西伯侯,说自己始终是汉臣。在《让县自明本志令》里,他说自己身为宰相,位极人臣,已经超过了对自己的期望。如果没有自己,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王,以此来表达对汉室的忠诚。当然,这些话是说给外人听的,他自己到底是怎样想的呢?

在曹操心里,曾经有一个前车之鉴,就是董卓。当年,董卓有称帝之心,王允正是利用了他的这一心理,设连环计,在受禅台将董卓杀死。如今,天下大乱,如果他废帝自立,就会马上成为天下的对立面,引起诸侯联合起来讨伐他。但是如果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显得名正言顺了。不夺帝位,是曹操从讨伐黄巾起义时就定下来的战略方针。实质上拥有帝权,比称帝更容易获取名声、获取实惠。

本文耿纪,耿纪三国杀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