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文章学习 实施小语阅读教学应坚持的主要原则
重庆市巫溪县教研室 特级教师 彭辉鳌 重庆市巫溪县城厢小学 陈道玲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依赖于语文学科教学的全过程,依赖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领域,那么作为语文学科教学的主阵地──阅读教学,怎样才能做到扎实、有效,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认为在实施小语阅读教学时应把握以下主要原则。



一、突出一个中心,即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2011年版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同时,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学生这些能力的形成,习惯的培养,都必须依赖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依赖于一次次的语文实践活动。就阅读教学而言,必须依赖于具体的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借助于文本内容,根据年段目标、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确定好字词句段篇的具体训练目标,引导学生进行识字、写字、理解、感悟、积累、运用、交流、诵读、领悟、表达、思维等方面的训练,借以实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基础。



阅读教学要突出“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中心,必须加强听说读写的有机训练,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听”的内容,给学生“说”的机会,给学生“读”的空间,给学生“写”(或“创”)的环节,进而指导学生“听清楚,听出言外之意,说明白,说得扣人心弦,读广泛,读得深入透彻,写流畅,写得文情并茂”,从而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同步发展。阅读教学只有突出“学习运用语言文字”这一中心,才不会偏离方向,才不至于“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



二、抓住一个根本,即深钻教材,吃透教材,领悟教材,实现与文本对话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曾说过:“千重要万重要,把握教材最重要,这个法那个法,吃透教材才有法。”那么,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就是备课时深钻教材,把握教材,实现与文本对话。



教师与文本对话要达到四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把自己当作普通读者,实现与文本作者对话,即教师把自己当作一名普通读者,认真咀嚼文章的语言内涵,准确领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全面把握文章的结构顺序、表达方法,仔细揣摩文章包含的意蕴,走进文本所蕴含的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而得到美的陶冶和情感的升华,切实做到“潜心会文本”,“披文以入情”;第二重境界是把自己当作教师,实现与教科书编者对话,即根据“课标”提出的年段目标,针对本组教材主题和课文的文本特点,进一步明确编者的编排目的、意图,并围绕本组训练重点,锁定课时教学目标,确定好本课的教学重点,拟定出本课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系列,为课堂教学导航、把脉;第三重境界是把自己当作学生,实现与互文本对话,也就是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从教材中跳出来,把自己当作授课班级中的一名学生,以学生的身份来细读课文,对教材来个“虚心涵咏”,“切己体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自己在阅读时能够读懂什么,能够体会、感悟到什么;哪些地方还有疑惑,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启发……从而了解学生学习课文时的疑点、难点和困惑,以及怎样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以学生的身份来读课文,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疑点、难点和困惑,以及怎样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对话;第四重境界是把自己当作课程设计者,实现与超文本对话,即根据“课标”要求、年段目标、文本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等,思考在本课的教学中,应适时、恰当地渗透哪些课外知识,需要教师提前查找、收集、补充哪些相关资料;应该指导学生阅读哪些课外书籍;引导学生参与哪些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将课内学到的方法、技能用于课外语文实践实……拓展哪些课外知识,指导学生阅读哪些课外书籍,怎样引导学生超越文本,超越教材,由课内走向课外。



教师在备课时,只有以不同人物的身份深入解读教材,努力追求与文本对话的四重境界,才能准确把握“教什么”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才具有主旨与灵魂。



同时,教师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还要设计出符合班级实际、可操作的教学方案。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处理好以下八种关系:即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的关系,教材的整体与部分、积累知识与阅读感悟的关系,朗读训练与默读勾画、读文归纳、概括的关系,学生对教材的个性化理解与教材的价值取向的关系,学生自选学习内容与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关系,学生质疑问难与教师梳理、引导的关系。只有这样,上课时教师才能将课前预设与课中生成相融共生,相得益彰,教学才能游刃有余,行如流水,这样的课堂才是务实、有效的课堂。

三、牢记一个要求,即熟悉年段目标,围绕年段目标,确定好课时目标
“2011年版课标”从低段、中段和高段,分别就“识字写字”“阅读”“习作”(第一学段“写话”)“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教师必须在年段目标的统领下实施教学。同时,同一板块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年段有不同的要求,如“阅读教学”板块,除共性目标外,其年段目标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从下表可以看出。

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根据年段目标的要求,确定好课时目标。确定课时目标要力求做到:一是以“知识和能力”为主要训练目标,在达成“知识和能力”目标时,注重过程与方法,同时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二是课时目标要重点突出,具有鲜明的个性,易于操作,切忌大而笼统;三是课时目标要少而精,讲究一课一得,一练一得,循序渐进,切忌面面俱到;四是课时目标必须把文本的语言特点与学生的语文现状结合起来。
这样在年段目标的统领下,确定准确、恰当、具体的课时目标,力求使每一堂课的教学能够做到依“标”扣“本”。
四、遵循一个规律,即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规律
“教学有但无定法。”这里的“有法”就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根据系统论的阐述,整体总是大于各部分相加之和。因此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走一个来回,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规律。就低段阅读教学而言,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按照“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感知内容──细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内容──精读课文,指导朗读,培养语感──品读课文,学习语言,加强积累”的教学流程组织教学,让学生读有目标,读有收获,真正实现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学习“有感情朗读”的目的。
中高年级精读课文的教学应抓好以下环节: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前,教师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随后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快速阅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读懂了什么,有哪些内容没读懂,哪些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必要时可让学生写一写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感知、领悟和概括能力。
(2)抓住重点,深入领悟。
在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探究。或紧扣文中的重词句,理解其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或根据文章的结构特点,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问难,读书释疑;或让学生就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或就典型人物,分析人物形象,对其进行恰当的评价;或挖掘文章的“空白”处,引发学生的想象,补出相应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此外,教师还要重视读的指导,在重点探究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培养学生的语感。
(3)品读赏读,揣摩写法。
精读之后,让学生回过头来对全文进行品读赏读,形成整体印象,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谋篇布局的方法,并抓住自己喜欢的部分(优美句段)反复品读,熟读成诵。
(4)积累语言,尝试运用。
引导学生就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摘抄下来;找准读写结合切入点,让学生仿照文中的句式或段落结构特点进行仿写,实现由“仿”到“创”的过渡。
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学生积累语言、理解语言、内化语言和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阵地之一,所以,教师要以一篇篇课文为例子,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例子的阅读,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促进学生和谐发展,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