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8月科学教育网小李来为大家讲解下。节食减肥的正确方法一天只吃一顿,八个碗:疯狂的预制菜:吃一顿咸一天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

8月科学教育网小李来为大家讲解下。节食减肥的正确方法一天只吃一顿,八个碗:疯狂的预制菜:吃一顿咸一天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预制菜”加“洋快餐”这件事,可没那么简单,小心文化弄丢了

  前几天在电梯里看到一个意面的广告文案:

  “只做妈妈,不做饭”。

  儿子正处在对文字的兴趣阶段,问我那句话什么意思,我只能无奈的告诉他,爸爸也不明白。

  真的很想问一问文案的作者,如果妈妈不做饭了,那孩子味觉记忆里,妈妈的味道呢?

  我并没有冒犯女性的意思,家里做饭并不一定是妈妈。

  我是厨子,回家也照样做饭,孩子将来会记得妈妈的味道,也会记得爸爸的味道。

  爸爸的味道也好,妈妈的味道也罢,终究不会是工业的味道!

  算是无独有偶吧,昨天竟然有个朋友向我推销“预制菜”,还大言不惭的跟我说,“你备上一点,以后家里招待客人,拿出来一加热就行,省的你在厨房忙活了”。

  说实话,我感觉自己被狠狠的打脸了,打了我这个厨子的脸,一桌菜对于我这个厨子来说很难吗?

  如果连我都要买预制菜,那华为是不是要买苹果的手机?内蒙采购我们河北的羊肉?我跟航天专家说,你们应该用汽油当推进燃料?

  是,买预制菜,我可以不用在厨房里被油烟呛,可以不用担心切菜切到手,身上也不会再有油点子烫的水泡。

  但我家里,也会缺少最有中国味儿的烟火气息。

  我一直觉得我儿子挺可怜的,因为他出生在城市,长大在城市,可能永远也读不懂“一点炊烟竹里村,人家深闭雨中门”的意境和无奈。

  小时候贪玩,撒丫子跑老远,基本没有时间观念,只有咕咕叫的肚子,和远处整个村子上方腾起的炊烟,能提醒我们一帮野小子该回家了。

  这大概也是我们这片土地上,几千年来叫孩子回家的一种方式,“炊烟起,归家时”。

  饮食文化,是我们中华文化体系里重要的一部分,一个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靓丽标签。

  他可以是我喜欢的老妈包的茴香馅儿饺子,可以是我老爸烙的那张热腾腾的发面大饼,但绝不会是拉丝的披萨或者番茄酱拌出来的意面。

  臭鳜鱼,臭豆腐,松花蛋,是把鲜美隐藏在臭味之下的讨巧。

  北京豆汁儿,看似难喝,其实是用微生物发酵来缓解肉类食用过多的消化问题。

  豆腐,豆皮,腐竹,是把难以消化的大豆,转变为美味的创新。

  这些带着鲜明的中国标签的美食,表面看起来只是食物,但内里是在表达着中国人的智慧和文化自信

  土豆,加不加醋,什么时候加醋,可以带来脆爽和绵软口感的变化。

  鸡蛋,煎炒蒸煮,都有不一样的味觉体验。

  食材的搭配,刀工的变幻,手法的组合,调味的灵活,甚至厨师貌似天马行空的想法,都是决定一道菜品味道的关键因素。

  文字里提到的这些,只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冰山一角,但即便这一角,也是洋快餐望尘莫及的。

  预制菜,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内卷,一种白费力气还受累不讨好的操作。

  烹饪是一个火尖上的手艺,有烟火气,有锅气,有生活气,这些都是热的,是每家跟每家都不尽相同的。

  而且味觉本就是众口难调,你非要做出一个标准味道,那岂不是跟大众审美背道而驰吗?

  有这个精力和资本,为什么不在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的方向去突破一下,非要跟吃的过不去呢。

  我老家农村,有句老话,开火了就算过上日子了,家里如果不开火,离散伙也就不远了。

  我很喜欢儿子对我菜品味道的“批判”,咸了,酸了,苦了,辣了……

  最起码,当他吃这口菜之前,他不知道会是什么味道。

  他带着好奇来探索这个世界,我为什么不让他在味道的旅途上更精彩一些呢。

  更何况,作为父亲,我更要为他守住文化的根。

本文节食减肥的正确方法一天只吃一顿,八个碗:疯狂的预制菜:吃一顿咸一天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