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更以培养创新意识为核心。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学教育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摆在重要的位置,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基础。结合本人平时教学实践,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谈几点体会:

一、实现学习自主,营造创新氛围

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欣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师惟我独尊,学生循规蹈矩,连发言坐下来都要得到教师地批准才行,这样的课堂哪有创新。创新教育的课堂,要求学生有积极地学习热情,旺盛的求知欲望,敢于质疑问难,善于独立思考,发表不同见解,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把学生看成是主动能动意识的社会人,是学习的主人,要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强调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灌输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

二、层层激趣,提高学生创新欲望

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的秘诀。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设置使学生感到好奇、有趣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我认为,教师应在复习、引入新课、进行新课、巩固练习等各个环节上下功夫,在“巧”字上做文章。

1.抓住学生好奇心,巧妙引入新课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好奇心特强,他们总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好奇心常常会导致创造意识的萌发,爱护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并鼓励他们参与新奇、有趣的探索性学习活动,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例如,教学“十几减6”时,教师首先利用生动的电视画面。轻快的音乐把学生带入动物王国之中,让袋鼠模拟上课情景,课题是“十几减6”。师因势引入新课:我们也来学习“十几减6”。师接着问:“袋鼠肚里是什么?”生肯定地说:“小袋鼠。”师接着说:出来吧。出示小袋鼠带着“11-6”的卡片出来的画面。这样导入新课,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创设悬念,使学生自然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从而带着良好的状态。

2.抓住学生求知欲,巧妙进行新课

我觉得,求知欲是使学生产生创新意识的先决条件,它能使学生产生自我创造的激情。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有策略地提出问题,以启迪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例如:一年级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后,计算8+8+8+4,出现了如下多种算法:

(1)8+8+8+4=16+8+4

(2)8+8+8+4=8×3+4

(3) 8+8+8+4=8×4-4

(4)8+8+8+4=4×7或7×4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说说这样算的理由,然后评议哪种算法比较好,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各抒己见,交流了多种思路,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在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的活跃起来,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又如:在教学“十几减6”时,我将11-6=5、12-6=13-6=7、14-6=8、15-6=9有序地排列,问:“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体会成功的喜悦,产生创新欲望。

3.抓住学生的表现欲,巧妙巩固旧知、拓展思维

小学生具有极强的表现欲望,总希望自己的观点得到同学的肯定和赞许。所以教师应给学生提供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品尝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学生渴望参与学习的内驱力。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后,教师出示□÷□=6……8或□÷6=□……□等类似题目,让学生自己填空,看谁最聪明,想得最全面。学生马上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互相探讨、互相驳斥,加深理解余数的含义。

三.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孕育创新意识的天地

合作是人类智慧的显著特征,学校教育特别是小学基础教育,对于人的合作意识、合作方式的形成至关重要。合作讨论,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有效的、灵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迸发创造的火花。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20个乒乓球,每6个装1盒,可装几盒?还剩几个?”师生讨论后列式:20÷6=3(盒)……2(个)。然后改为“21个乒乓球可以装几盒?还剩几个?”22个、23个、24个呢?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以便得出“余数都比除数小”的结论。接着问:“如果余数与除数一样大或余数比除数大,行吗?为什么?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讨论后,轻松得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又例如:在教学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之后,一位学生提出:“既然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那我们的桌子、凳子的‘脚’不做成三角形,而做成四边形呢?”对于这切合生活实际的问题,老师也顺水推舟,让大家展开讨论。

正如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十分关心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锤炼,给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展示自我的空间,使他们从小就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形成创新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