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几点认识
文斗乡十字路小学廖国尧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语文运用能力、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更要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及探究精神的培养……”这一系列目标,如果仅仅依靠传统教学中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恐怕是难以达到的,而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广博的内容,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的多样性以及独特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人与人、人与计算机的互动的灵活性,加之可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一拍即合”,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新的趋势。而如何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使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和语文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已成为教师们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刚开始,我对“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这一命题也不太理解,一直心存疑惑,在网络环境下上一堂语文课,该怎么去上?40分钟的时间,应该怎么合理安排呢?是该偏重信息技术知识的渗透,还是该偏重语文的教学呢?这和以前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演示课件的教学形式有区别吗?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了专题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尤其是经过几次上课的实践后,我对这一命题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我以《海底世界》一课为例,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
 是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呢?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的确,我们教师在教学前,一定要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不要盲目地追求“时髦”,不管什么类型的课文都生硬地添加现代信息技术的成分,以展示其先进的教学理念,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
  在教学前,我认真分析了教材特点:《海底世界》是一篇科普类的文章,介绍了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因其内容充满趣味,语言生动活泼而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这类课文比较适合运用网络环境来辅助教学。
 同时我也客观地分析了我班学生的现状:三年级的学生对海底世界的有关知识知道得不多,但求知欲强,他们不满足于书本上的那一小部分内容,渴望知道更多的有关海底的知识。但由于海底世界距离孩子们生活的环境比较遥远,所以对于教材中的一些有关海底景物的描述,他们可能只是一知半解,这样一来,就有了上网自主探究的积极愿望。另外,我班学生已经过一段时间的电脑操作培训,能较熟练地操作电脑,这也为上好这节“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研究课做好了准备。
 除此之外,由于学生年龄尚小,对于信息的搜集和选择的能力有待培养和提高,所以教师必须在课前多做准备。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安排了学生自主上网收集资料的环节,而互联网上有关海底世界的资料极多,有很多资料与本节课教学内容并没有多大联系,如果让学生自己去找,无异于大海捞针,不利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为了便于指导学生查找,我在课前请老师指导特意设计了一个专题学习网站。网站的布局和内容紧扣课文学习的要求,使学生操作起来十分方便。
 二.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突破教学难点。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要让二者逐渐融为一体。在这里,信息技术不是强加的、附带的、可有可无的,它是与语文教学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整合”是二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语文学科原来的一套东西纹丝不动,肯定只能和信息技术勉强“掺合”在一起;如果使用信息技术时不考虑语文教学的特点,就会成为累赘,成为勉强“贴”上去的负担。正如“整合”一词的表述形式所言——必须先有所“整”,才能有二者的紧密融“合”。
 因此,在上这一类“整合课”时,一定要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考虑好该在什么时候使用信息技术,怎么使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海底世界》一课的重点和难点都是体会“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从教学重难点出发,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由学生自读课文,初知大意后提出自己还不能理解的地方,如“什么是水的反推力?”“海参是怎样靠肌肉伸缩爬行的?”“贝类是怎样巴在轮船底下旅行的?”,在学生兴味盎然又急欲求知时提示学生“找神通广大的电脑朋友帮忙”,借助网络的神奇力量来帮助我们解决疑难问题,同时更鼓励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探求知识。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图象、动画演示、文字、图片资料等,更好的体会课文中语言文字的含义,此处正是本课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
 三、巧借网络,激发阅读欲望,品析语言文字。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语文教学,能拓展学习的空间,丰富的图片、文字资料,生动的音频、视频资料的确能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但是,怎样在这样的课堂里体现“语文味”呢?如何不失时机地把CAI优势激发起来的学习兴趣及时诱导到研读文字学习语言上来呢,诱发学生较高层次的阅读愿望呢?为了突破教学中的这一“瓶颈”,教师必须加强导向、调控作用,结合画面形象适时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研读原文,高效地去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学生对“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一句还不太理解,尤其对其中“巴”字的含义不太明白。通过上网查阅资料,他们了解了贝类有吸附在别的物体上的本领,接着学生又去了专题学习网页中的“海底模拟厅”,观看了贝壳吸附在一艘正在航行的轮船上的动画演示,对贝类的这一特殊的活动方式有了直观地认识,此时有学生回答说“巴”的意思就是“粘”,就好象是用双面胶贴在船底一样。我立刻引导孩子们比较:能把课文中的“巴”换成“贴”吗?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学生通过仔细读课文,品析这两个动词,感觉到“巴”这个词里含有“紧紧地吸附”的意思,而且还有“主动吸附”的感觉,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在带领学生直观地了解贝类的活动方式后,引导学生“咬文嚼字”,较好的进行了感悟语言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