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数学课程标准洋溢情趣 充满智慧——浅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
来源:
2021-06-02 20:53:18
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数学课程标准》洋溢情趣 充满智慧——浅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整合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广泛应用,可以化枯燥为有趣,体验知识的获取;化静为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单一为多元,增加知识的密度;反馈及时,便于教师调整教学行为,学生仍是课堂的“主角”。但整合也应注意一些倾向,从而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有效整合
高歌猛进的信息化大潮也为我们教师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最佳外部环境。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手段、方法、模式的根本改革。该技术的运用无疑给新的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在教育领域里遍地开花,多姿多彩。其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发展了学生的智力,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这一整合会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学生。但另一方面,虽然用了电化教学手段,但是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果起不到好的促进作用,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得不偿失。因此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一时间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定位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作用?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发挥信息技术整合的作用与有效性呢?
一、怎样谱好“曲”,唱“高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
(一)化枯燥为有趣,体验知识的获取
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精心设计游戏活动开展教学。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不久,对数学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比较枯燥的,反复单调的操练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为帮助学生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我将计算机和网络引入数学课堂,用学生喜爱的动画形象、电脑游戏来组织学习,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教师可将一道道计算题赋予卡通形象或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如可把练习设计成“小蚂蚁运粮食”,“小象摘椰果”,“比比谁先跑到终点”等游戏活动,学生积极参与,从而顺利完成练习。
(二)化静为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中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化解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教师除了准确点拨、讲解外,还要根据内容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定能受到明显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相遇问题”这课时,重点是学会求相遇问题中的路程;难点是理解相遇问题中的相关术语的意思及弄清两个物体相向运动时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个物体之间距离的变化。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画出教材中静态的线段图或图像。这难以将其中隐含运动变化的情形直观、便捷地展示给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演示,可把相遇问题的图形、图像动态化,使概念的形成过程直观、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又如,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时,在屏幕上展示一个亮点,然后,从亮点向右射出一束光线,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射线是怎么形成的。接着直线、线段,通过这样直观教学,将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使学生较容易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
(三)化单一为多元,增加知识的密度
计算机信息容量大,信息转换方便快捷并且传播效率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增加课堂知识密度,同时对学生逻辑思维进行整合,就能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网络。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屏幕上先出示动画“把12个圈平均抛在4根柱子上,每根柱子抛几个?”学生列式后,屏幕上又出示“把12个圈每3个抛在1根柱子上,需要几根柱子?”然后比较两种分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过程中,比较异同,得出:两种分法中,要分的数相同,都是除法计算,这是相同点;分法不同,算式不同,意义不同,这是不同点。在此基础上,屏幕上再出示动画“8只小鸟和4只鸟笼,怎样就会使每只笼子里的鸟的只数一样多?”这样增加密度,强化表象,通过动画演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能有效的建立起正确的概念,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知识结构。
(四)反馈及时,便于教师调整教学行为
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注重在认知过程的评价方法与功能,以及突出学生之间的互评和学生自评,是多元化的具体体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参与性,可以有效地解决评价多元化的问题。其一,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把备课时预测的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成电子版练习,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内容,从而使练习更有针对性。其二,利用视频投影仪,可以把教师巡视中发现的学生的典型范例或典型问题展示在屏幕上,或讨论、或质疑、或讲解,便于聚焦学生的思维,达到正确的思路得到强化的目的。其三,利用网络可以实现学生的互评,强化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
(五)学生仍是课堂的“主角”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些理念都特别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尽情地发挥他们的探索欲、好奇心和创造潜能。杜绝教师一手包办,端“现成的饭”给学生吃。
如:在解决“为什么自行车、房屋屋顶都有三角形?”这一问题时,我让学生用学具中的小棒搭一个长方形,再搭一个三角形,分别用力拉一拉这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动手操作、比较,学生马上就会发现:“三角形不容易变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征。又如:在解决“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呢?这一问题时,我让学生在游戏中探究原因,先让学生将一根吸管任意剪成三段。问:你剪成的三小段能摆成三角形吗?有的学生大声回答说:能!。也有的学生却小声说:不能。这时我说:“为了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请将剪成的三小段在桌上摆一摆吧。”
让学生利用学具,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寻找答案,如果遇到困难,同桌可以讨论,商量解决。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这时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讨,对学困生给予及时的点拨和指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讨有了新发现,争着汇报。再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当两边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时,围不成三角形;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三边相等时,能围成三角形,通过演示验证学生的探索结果,在演示中修正操作方法,在交流中完善自己的观点和论述。著名数学家波亚利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着科学的探究方法感受着成功的喜悦与合作学习的快乐。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