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光的反射》说课平谷区山东庄中心小学刘春梅一、教学内容分析:1.本课在课标中的位置:本课属于“物质世界”,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描述是:了解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光的反射现象)。2.本课在教材中的位置:《光的反射》选自首师大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光与生活”单元的第三课,前两课为《光和色》、《光的传播》,后两节课《光的折射》、《透镜》。二、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教学目标之前的思考: 教材内容:在指导学生建立光的反射概念之后,教材又安排了四个活动,即:通过平面镜找气球(教材实验2)、看平面镜中物体、看万花筒中的碎纸屑(教材活动1)、利用潜望镜看物体(教材活动2)。在以往教学中,我在指导学生建立光的反射概念后,会指导学生做上述的四个活动,并尝试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为什么纸筒对准平面镜,眼睛就能够看到铁架台上的气球?为什么在平面镜中可以看到物体的像?为什么为数不多的彩色碎纸屑,放到万花筒中却看到很多纸屑?为什么在海底通过潜望镜能够看到海面上的物体?面对这些问题,我发现学生解释的总是不顺畅,总是需要我的帮助,甚至是我的包办代替。为什出现这种情况?我一直尝试解决,但是却一直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于是我就想通过本次的研究课,在专家、老师的帮助下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请教叶教授我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原来以上三个问题解释,需要学生不仅建立光的反射概念,还要建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概念。基于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理解光在传播过程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镜面)和漫反射现象。能对生活中的实例,准确指出其是镜面反射现象还是漫反射现象。理解眼睛之所以能够看到物体是因为发生了光的反射现象(主要是漫反射)、 眼睛能够看到平面镜中的像是因为发生了光的反射现象。2.学习典型归纳法的使用,锻炼推断科学认识的能力;学习演绎法的应用,锻炼解释和预测能力。3. 学生保持对镜面反射、漫反射及其相关现象探索的积极性,并能够与同伴协调合作,积极参与讨论交流。二、教学重、难点的思考。 1.教学重点 为了达成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概念解释身边的光的反射现象的目的,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 两个概念:光的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两个认识:眼睛之所以能够看到物体是因为发生了光的反射现象(主要是漫反射); 眼睛能够看到平面镜中的像是因为发生了光的反射现象。2.教学难点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光的反射”知识了解多少,在课前我对本次执教班级的31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调查采取问卷的形式进行问题学生的作答情况教学启示镜子能反光吗?全班31人都认为能反光,理由是自己亲眼看过,或是自己做过。以学生的这个认识为起点,借助平面镜指导学生建立光的反射概念(镜面反射)。全班同学都指导 “镜子能够反光”所以指导学生建立光的反射概念不是本次教学的难点。这个铅笔盒能反光吗?(我向学生出示尼龙材料制成的铅笔盒)3人认为能反光,28人认为不能反光绝大多数学生不知道粗糙的物体也能反射光,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精心的实验设计和思维活动让学生建立粗糙的物体表面也能反射光的认识,即:漫反射。眼睛为什么能看到物体?3人认为因为眼睛有眼角膜;1人认为因为眼睛有一种薄膜;1人认为因为眼睛能反光;1人认为因为物体都会反光;其余25人不知道原因。在指导学生建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概念后,要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解释这个问题。体现科学概念的解释作用 基于调查的结果,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理解表面粗糙的物体也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结合具体物体、物体的像,解释眼睛能够看到它的原因。 三、具体教学活动设计的思考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在进行具体的教学环节的安排、设计之前做了如下的事情:1.科学概念分析从逻辑学的角度看概念的定义方式有三种:内涵定义、外延定义和语词定义。1.内涵定义:一个概念的内涵,则是该概念所代表、指称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区别性特征,通过这些属性或特征,能够把这类(或这个)对象与其他的对象区别开来。内涵定义的主要构成是属加种差定义。属加种差定义是先找出被定义概念的属概念,然后找出它与同一个属下的其他物种之间的区别,简称“种差”,并以“被定义项”的形式给出定义。功用定义、发生定义、性质定义属于内涵定义,即揭示一个概念的内涵的定义。发生定义:有些科学概念,是从科学事物的发生、来源方面揭示其核心的。这种习得概念的方式称为发生定义。本节课指导学生建立的光的反射(镜面反射)、漫反射这两个概念的定义方式都为发生定义,即它们都是从各自发生、来源方面来揭示其核心的。“属概念”为光现象,“种差”为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分析后的启示:结合对本节课所要指导学生建立的科学概念分析,我认识到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关注光的反射的发生过程,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以发生定义为定义方式的“光的反射”概念的内涵。2.小学生认识特点、认识过程分析小学生科学认识是从可感知的科学事物的外部特征为基点获得科学概念,具有形象性和直接性的特点[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需要经过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接触外界的事物,在人脑中产生感觉、直觉和表象,属于感性认识的阶段;第二步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进而认识到事物的内在本质,形成概念,进入理性阶段,思维就是理性认识[2](1)分析后的启示:结合对学生的认识特点、认识过程的分析,我认识到在教学中要避免讲述,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光的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发生过程,并抓住学生在实验中获得的感性经验,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的思维活动,来建构科学概念。3、概念的习得特点分析:概念习得分两步,一为概念的获得,获得概念的共同特征或属性;二为概念的应用,即概念的变式练习,获得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分析后的启示: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科学概念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具体认识见教学重点描述部分)总之,这样的分析结果让我更有的放矢的关注教学活动设计,做到活动内容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逻辑,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四、教学过程 呈现教学流程图,教师对教学流程图进行解释说明。探究活动学生的认识发展使用的逻辑思维方法1.镭射光打中靶心活动建立光的反射概念典型归纳法2.手电筒光打中靶心的活动3.镭射光对准白纸活动漫反射、镜面反射典型归纳法4.观看视频活动5.通过“小孔”看物体活动理解眼睛看到物体是因为光照射到物体上发生反射现象(主要是漫反射)典型归纳法、演绎法(应用光的反射概念解释实验现象)6.看平面镜中的物体活动认识“像”理解眼睛能够看到平面镜中的像是因为发生了光的反射现象典型归纳法、演绎法(应用光的反射概念解释实验现象)参考资料:1.普通逻辑编写组.普通逻辑第五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08页2. 教材编写委员.形式逻辑[M]. 北京.开明出版社,2000:1.46页3.教材编写委员.形式逻辑[M]. 北京.开明出版社,2000:1.4.普通逻辑编写组.普通逻辑第五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935. 叶宝生,曹温庆.哲学重演律对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