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有效整合初探
广西天峨县实验小学易凤英

内容摘要: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学校,都应使用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目前,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 整合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叠加,旨在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达到数学教学各要素的丰富和谐,使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改变信息资源与传播渠道等实现数学教学的突破与发展。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其显现的优势是突出的:不但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而且延伸和拓宽了教学时空维度,化难为易,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促使学生兴趣的激发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对数学的向往,并从中获得快乐和享受,历来是我们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孜孜以求的。然而兴趣和动机有赖于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而引起,小学生尤其如此。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课堂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信息的载体和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特有的感染力,通过文字、图象、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例如,上《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这节课时,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运用语言的描述来完成的,学生只有感性地认识,而并不理解为什么正方形就是特殊的长方形,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就克服了这个缺点:在教学中可以先做出一个长和宽都很明显的长方形,然后用动画逐渐将长缩短,一直到长和宽相等,这时让学生知道这是一个长方形,但它的长和宽都相等,由于特殊,给它起个名字叫“正方形”。由此课件动态演示将正方形的形成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学生一看演示过程就明白了,学生个个都很投入,这样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从而激发他们去发现知识,去探究知识。
二、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促使教学重点的突破
一般说来,小学生的记忆力普遍较强,而理解知识的能力就稍微欠缺。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满足于让学生死记一些知识点,而不关注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其促使教学重点的突破,学生们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尤其对那些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为了帮助学生从抽象思维记忆转向形象思维记忆并切实掌握知识点的规律和内涵,促使教学重点的突破,在实际教学中,就要在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教学的同时,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图像演示技术,利用媒体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将比较抽象的知识加以直观地显示,以其较强的刺激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属性、规律和内涵,促使他们了解掌握相对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例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的立体图形,老师板书很难细致的描述出来,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图像演示,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立体空间知识领悟能力,促使立体图形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其重点、难点,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能巧妙地突破,是这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在教学内容中,有一些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思维障碍,若用常规的教学手段教学,不易向学生表述清楚。而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它无疑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内容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如教学“认识秒”这一节中,学生认识“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走一大格是5秒”与“走一圈是60秒,也就是1分”是本节的重点与难点。为此,运用多媒体课件,设计秒针从12开始运动,走一小格闪烁一次,并配以滴答声,突出一秒时间,强化学生的无意注意,便于学生感知这一运动过程。通过以上演示,就如电影中的慢镜头,非常清晰地反映了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走几小格就是几秒。让学生认识到“1分=60秒”也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所在,为了更直观的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也为了更好的突破这一难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伴着“嘀哒”声,钟面上秒针走了60小格,分针同时走了一小格。这样就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1分=60秒,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三、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促使理解记忆的增强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他们对静止物象的感知反应慢,印象差,而对处于动态的物象感知反应快,印象深。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可以发挥在教学过程中动像和静像有机结合的优势。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在具体操作上,可运用定格、慢放、加速、重复等手段,增,删,变,调。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来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长方体的实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使动像和静像交替出现,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同时配有声音,利用色彩动态来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相对棱的长度相等”这一结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一知识,促使了理解记忆的增强。显示动像和静像时,还应因材施教。低年级学生的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占优势,主要显示动像。而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有意记忆的能力较强,已不满足于仅提供形象直观的动态材料,应适当增多一些起诱导作用且有抽象色彩的图像,这样才能促使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