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优秀论文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2021-06-07 12:04:11
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优秀论文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深受广大教师的喜爱与关注,为数学教师提供数学教学的展示平台。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教学的同时,恰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图像演示技术,利用媒体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将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加以直观地显示,以其较强的刺激作用,刺激学生各种感官,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所学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优化数学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优化、数学教学
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它能变静为动,变复杂为简单,变难懂为易懂,以直观形象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真正的课程整合,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让数学中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方向。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基础。巧妙成功的导入一堂课,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在课堂教学伊始,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逼真的情境,就能形成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主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对学生的各类感官进行刺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迅速进入角色,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的发挥,使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地接受了知识的引入。教学实践证明,用图文并貌、生动形象的信息技术,创设现实情境,比单调的教学手段,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在课堂的导入环节精心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获取知识。
例如: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多媒体课件演示: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一只猴子坐在一辆正方形车轮的车上,在音乐的伴奏下狼狈地往前进。同学们看到猴子被颠得一上一下,乐得哈哈大笑。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开始,学生在问“为什么”的同时思维迸发出火花。学生展开想象:有的想把车轮换成三角形的试试;有的想把车轮改成椭圆形的看看效果……这便是孩子们心中久存的疑惑:大街上飞驰的汽车,车轮为什么一定要是圆的呢?各种形状的车轮岂不是能让世界显得五彩缤纷。教师轻点鼠标选择了一组多媒体信息来论证学生的想法:车轮换成椭圆形的,可怜的猴子仍被颠得七上八下。在“怎么办”的情境中,学生的思维开始深入。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得出:因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车轮做成圆形的,在滚动时车轴到地面的距离始终不变。这样车子在前进时就会保持平稳,所以车轮要做成圆的。悦耳的音乐响起,小猴子愉快的表情映射出学生快乐的心情。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使学生大胆的想象有了验证的机会。又如笔者教学《认识方向》时,一开始就展示一段动画: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走到一交叉路口,不知如何走。这时,唐僧叫孙悟空与猪八戒去问路,孙悟空上前问路,行人告诉他向“北”走;而猪八戒回走问路,行人告诉他向“醒西”走。两人回来时,孙悟空向唐僧说“北” 走, 猪八戒向唐僧说“南” 走,两人为“应走哪一边才对?”展开激烈的争论。这时,笔者问学生:他们俩谁说的对呢?同学们能用什么知识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呢?就这样,整个课堂顿时活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同时,在授课过程中,还继续用多段动画作引导,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教学紧凑,过渡自然。又如:教学《认识图形》时,一开始,就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设计一组几个同学玩滚铁环游戏的画面:几个同学分别滚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圆形的铁环,画面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不同形状的图形。让学生迅速地进入本堂课的教学情境中。这时,学生一看,倍感亲切,由此所设置的情景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本课的学习之中,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热情,使学生“课伊始,趣亦生”,并带着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认识图形》这一节课的学习。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同学们跃跃欲试,言之有物,兴趣盎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各种感官功能,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不仅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思维情境,扩展时空,开发智力潜能。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信息技术能形象地模拟思维世界,再现思维过程,促使学生多向思维、发散思维。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需要通过“等积变形”,将圆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以前,教师运用教具演示,很难较好地完成“由曲变直”。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后,可以在学生动手剪拼图形,把圆分成16等份拼成近似长方形的基础上,再由计算机演示将圆等分成32份、64份……直至无限。分的过程具体、形象、清晰,突破了现实的局限,使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开启了心智,不仅掌握了由圆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方法,而且创造性地提出可把圆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同样也可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多媒体课件的动态生成,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多极、多元状态,从而培养了学生“雪融化后是春天而不是水”的“不惟书不惟上”的创新精神。
三、化静为动,突破难点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是一根粉笔、一个黑板、一张挂图和几个枯燥的数字,知识显得生硬而苍白;加之学生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较短,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就容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思想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在课堂上突破难点是教师在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信息技术这种现代化教育手段,能使形、声、色、动、静发生变化,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听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调整学生情绪,促进学生积极、主动、乐于参与学习。适当地利用信息技术,化静态为动态,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学生就能长时间地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就能起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就能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
例如:在教学《认识角》时,教材只借助钟面指针、扇面等实物让学生观察图中有哪些角?这样让学生对角有了初步印象后,教师再通过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观察角有什么特点?然后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用不同颜色从这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角是怎样形成。再分别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叉开的大小有关。然后再出示两个角一样大,一个角的边很长,另一个角的边很短,让学生猜猜哪个大,哪个小,很多学生都说边长的那个角大,通过课件演示把两个角叠在一起,学生发现两个角一样大,从而引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的概念。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对更乐意学数学。
四、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利用多媒体手段,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探索创新认识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激活学生的创新热情,变“苦学”为“乐学”。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时,教师可以在复习圆柱体积的基础上,让学生猜想圆锥体积该怎么计算?通过课件演示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然后将圆锥形容器装满沙子,再倒入圆柱形容器,看几次能倒满。通过实验,让学生讨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这样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跃跃欲试,情绪十分高涨。然后再出示“高相等底不等”“底相等高不等”“底和高均不等”等几组实验进行对比,促进学生对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关系的理解。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