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感悟能力的培养

摘要: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阅”与“读”割裂的现象。语文蕴藏的人文精神因素比其他学科丰厚而广阔,因此必须珍视这份丰厚的资源——聚焦阅读,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通过聚焦阅读,贴近学生的心灵,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贴近笔者的心灵,体会语言文字蕴含的美感,提升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关键词: 阅;读;习惯;兴趣;体验
一、从教师入手:语文教师首先要正确的认识“阅读“一词
小学语文课标当中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阅”与“读”割裂的现象。[1]小学语文教师在“课标”的引领下,懂得了课堂要重视“读”,并且要书声朗朗,这实在难得。能够高举“读”的大旗呐喊:要读,真正的读!读出感情,读出形象,读出感受更是难得!不过,静静想来,很多人对“课标”表述的“运用多种阅读的方法”理解得并不全面和深刻,也没有具体弄清阅读的真正内涵。结果导致教师在语文学习中把“阅”和“读”割裂开来,只注重读的声音、形式和技巧。一句话,强调的是学生的嘴巴,而没有重视学生的内心,把“阅”字几乎是扔掉了。“阅”就是用眼看,就是用心想,就是理解、揣摩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会有“读”。“读”并不是单单表现在抑扬顿挫的声音,也有静思默想的默读。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明白:课堂要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默默品味的“场”,也就是营造一个“静静的学习的场”。
其实,每一个人读书更多的是默读品味,读到动情处流泪,读到气愤处生气,读到感慨处叹气,很少看到一个人读书后放声而有语气地朗读。[2]现在,学生掌握了朗读的技巧,知道哪是重音,晓得在哪里停顿,听起来很动人,但也许他的心灵却依旧空无。我们读书是读给自己的,读的是自己的感受,并不是为了让别人觉得好听、动听。
二、从学生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与阅读兴趣。
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保证。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就会逐步增强, 阅读的质量也会同步提高, 这对学生的知识学习、人格养成等都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并能使其受益终身。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培养学生注意力集中的阅读习惯
古人曰: 读书要做到五( 眼、耳、口、手、心) 到 ,即阅读时要做到精力集中、排除干扰、专心致志。对于小学生来说, 注意力的稳定性、持久性都比较差, 因此, 要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必须靠老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
2.培养学生整体阅读的习惯
每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 都要让学生弄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先后层次。通读全文掌握主要内容后, 还需分步阅读,边看边想原文所说的人物、情节, 与自己生活中有哪些相似相近的地方, 思考并从中领悟到一定道理。
3.培养学生精读的阅读习惯
精读不仅要求学生正确领会课文中字、词、句的含义和感情色彩, 还要深入理解并把握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 把握和感知不同文体、不同作者的艺术特点, 要引导小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思考、质疑并解疑重点句的方法, 掌握其规律, 还要特别注意教给学生不同文章的不同读法, 让他们得心应手地读出感情来。[3]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阅读实践中的反复严格训练形成的。因此,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结合教学实践, 逐步使学生养成多读书、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介绍名家名著, 激励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多读书, 久而久之, 阅读的良好习惯就会养成。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 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求。《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六年的阅读量应达到145 万字, 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兴趣, 是很难完成的。在小学生开读的最佳时段,教师应适时施教, 培养其产生阅读的兴趣。
1.给予指导和启发,让学生自主学习,领悟文章的真谛
小学生的感性认识较强。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很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作为教师应尽量利用插图,如栩栩如生的状物,绘声绘色的记事,神形兼备的写人,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更好地加深解理课文与巩固记忆。譬如《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其中有幅插图描绘了五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准备跳崖的情景。教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回忆平时看电视时,看到敌我双方进行殊死搏斗的情景,引导他们边学文,边看图,边想象,并引导他们思考:“通过五壮士的动作和神态,你们能想象出他们当时在想什么吗?”这样,五壮士的形象烙在了孩子们的心中,他们勇于献身的精神使孩子们的心灵有所震撼。
读的作用远远大于讲的作用,通过读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因此,教学中更要精讲多读。讲要讲在疑难处,形成“讲”是为“读”服务的这一意义上。读跟理解是相互的,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多用指导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