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数学活动是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展的过程。如何让学生置身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生动过程,引导他们亲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验证、应用等数学活动,进而获得一种更有力度、充满张力的数学思考以及触及心灵的精神愉悦,一直是我们在实践中致力追求的。笔者试图以设计“分数的基本性质”为例,从中不断思考:能否跳出既定的框框教学分数基本性质,能否让分数基本性质的教学更具有数学思考的魅力?

一、站得高些,以数学自身的魅力引发思考欲望

数学知识的教学,需要寻找适合的生长点,“教育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过程”,如果能将一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个知识体系中,既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整体性,又体验到某些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学生会强烈的感受到数学的内在逻辑体系、自身魅力。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妨站得高些,跳出分数,以整体的视角通览全局,在数这个更大范围内看分数,可能会别有一番洞天。

导入——在数的王国里找相等的数。

1.唤起经验。在数的王国里,我们已经认识了整数、小数、分数。谁来找一个和0.3相等的小数?(和0.3相等的小数有无数个)你能找到和3相等的整数?(一个整数找不到和他相等的整数。)

2.引发冲突。你能找到和1/3相等的分数吗?(学生可能猜测:1/3= 2/6)教师追问:1/3是否和 2/6相等?这里面藏着怎样的奥妙?今天我们就来研究。

本课伊始,一反从现实情境引入数学教学的方式,而是换一种视角,试图以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魅力来打动学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再来看找相等的数,细细想来,学生学过的所有数有不同,整数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找不出和它相等的整数;小数,只需在小数末尾添零就可以得到无数个与之相等的小数,而学生所要面对的分数,虽能找出和它相等的分数,情况又有不同,相等的分数它们的分子、分母各不相同。这些内隐的规律颇为有趣,而这恰恰体现出了数学的神奇魅力。于是本课开篇,就在数的广阔范围内来寻找与之相等的数,让学生对于这种司空见惯现象背后的规律有了一定的体验,同时感觉数是好玩的、有趣的,进而让这种有趣好玩的良好情感体验伴随着新课的展开,让数学的魅力得以充分彰显,进而产生去进一步探索期间内在规律的强烈欲望。

二、放得开些,拨动学生主动探索的心弦

探索需要动力,需要营造真实的问题情境,以问题引导教学的进程,带给学生强有力的思维挑战,能够与学生的经验背景产生冲突,并通过努力有可能作出尝试性的解答的,进而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展开主动学习。

原有教学思路:

出示四个相同大小的圆,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找出期间相等的分数。

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找出正方形纸的1/2。继续对折,找出和1/2相等的分数。

分析比较,抽象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这是学生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大体思路,然而总觉得照这样一路走来,都是老师告诉学生每一步该怎样做,学生只是在遵照教师的指挥行事,探索的主动性发挥很少。如何唤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值得进一步研究。

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为了学习约分、通分服务,即为以后能很快找到一个分数的相等分数提供方便、作支撑。因此,本课的探究也是基于两组相等分数的实例之上的,是在寻找了两组相等分数的具体例子后的归纳提升。既然如此,何不就把寻找相等分数作为本课的突破口、导火索,以撩拨起学生探索寻找的欲望。

探索一:你能寻找到和1/3相等的分数吗?

学生观察四个同样大小的圆,用分数表示图里的涂色部分。借助图,直观比较涂色部分,找到了一组相等分数:1/3=2/6=3/9

发现找相等分数的方法:只需要观察涂色部分,直观的比较,就能找到相等的分数。

进而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分数相等的现象: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他们的大小居然相等,有意思啊!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中,有些分数的大小相等,有些分数不等。

探索二:借助正方形纸,能寻找到和1/2相等的分数吗?

学生很快想到:只需将正方形纸对折再对折,就可以找到和 1/2相等的分数。

动手操作后交流:

学生1:连续对折两次,与1/2相等的分数是2/4, 1/2和 2/4都表示的是同一块涂色部分,所以1/2= 2/4;

学生2:连续对折三次,与1/2相等的分数是4/8, 1/2和 4/8都表示的是同一块涂色部分,所以1/2= 4/8;

学生很快找到了:1/2= 2/4、1/2= 4/8、1/2= 8/16……这些分数分子、分母各不相同,为什么都与1/2相等?

想象对折,继续寻找和1/2相等的分数:不动手折,想象一下,如果继续往下折,还能找到和1/2相等的分数吗?学生还可能找到16/32、32/64……

探索三:寻找两组分数相等背后的奥秘。

指导探索方法:观察每个等式中的两个分数,他们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每组等式间蕴藏的一般规律。

如1/2=2/4,1/2的分子分母同时乘2,得到和它相等的 2/4。反之,从右往左看, 2/4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得到和它相等的1/2。……学生很快发现,每个等式都藏着这样的规律。

再看1/2=2/4=4/8=8/16,任意两个分数之间,它们的分子、分母是否也蕴藏着这种变化的规律?

我们还找到了这组等式:1/3= 2/6= 3/9,是否也存在这样的规律呢?

进而概括提升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这里,以寻找与原分数相等的分数贯穿整个探索过程:原先是不善于寻找,凭直觉进行寻找——在找到一组相等分数后发现方法(只需比较涂色部分)——随后放手自行寻找,主动发现另一组相等分数——进而在两组实例基础上提出猜想、举例验证,从而发现其间蕴藏的重要规律——最终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很快寻找出相等的分数,感受运用规律的便捷。这一找相等分数由不会到较熟练的过程需要尽量凸显,在凸显中,学生探索的动力得以增强,探索的能力得以提高。

三、挖得深些,在回顾反思中提升思考方法

数学,它不仅仅是知识,从思维的角度来看,它更关注方法,数学教学在更大程度上还应看是否重视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归根结底,方法是数学的根本,是数学思考的核心。

拓展延伸:你能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再写出一组相等的分数吗?(学生独立写出)

充分交流:写出的这组分数是否相等,是怎么思考的。

设疑追问:现在写一组相等的分数,你还需要动手来折一折吗?借助发现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我们一下子就找出了这么多相等的分数,厉害!

反思提升:今天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我们是怎么发现这一规律的?通过找几组相等的分数,研究研究,就能发现一个了不起的普遍规律。

回顾整个探索过程,学生寻找相等分数的方法是由具体、感性逐渐走向抽象、理性,这种方法的不同,变化之处也要设法让学生感受到。探索一是直观比较涂色部分而得到了一组相等的分数;探索二则需要学生通过折纸创造出一组相等的分数,学生寻找的根据(各分数相等的依据)依然为将涂色部分作比。此时的方法是感性的、具体的。在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之后,这时找相等分数的方法就显得理性、抽象了,只需要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思考就行,思考的含量大为增强。两种方法学生都使用了,巧用设问对比——“现在写一组相等的分数,你还需要动手来折一折吗?借助发现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我们一下子就找出了这么多相等的分数”,让学生体验其不同,对寻找的方法由低级到高级演变的感受渐趋深刻。

著名教育家肖川先生指出,如今的课堂“想一想”多了,而真正独立、深刻、富有创造的“思考”正一步步离我们远去。与“想一想”相比,思考是一种搜寻更广、潜入更深、更富挑战性的深层智力活动,是学生对数学知识深刻、理性的认识过程,数学思考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数学能力高低的标尺。因此,站在关注学生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数学思考力的培养,我们要变一变教学思路,站得高些,放得开些,挖得深些,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机会,努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作者:无锡市玉祁中心小学 丁君华 薛维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