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随笔 尴尬的朗读教学
江苏省苏州市盛泽实验小学 薛法根
听了不少语文课,发现哪一堂都少不了朗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表演读,范读、引读、以问促读……花样繁多的朗读方法让语文课书声琅琅,甚是热闹。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尽管学生以各种形式,就某一段文字反复进行朗读,结果除了读得熟练些,几乎看不到变化,学生原来怎么读,现在还是怎么读。尤其是那些“读书腔”,你再怎么教怎么练,都少有见效。“读不好,教不会”,是朗读教学羞于见人的尴尬事。不教不行,教了没用,朗读教学俨然成了一根鸡肋。



翻看老师们的教案,几乎每一课都有“感情朗读”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过程中,关于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设计,基本上只有一两行字:要么如“体会文中的**情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空泛而无实质性的内容;要么如“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简单得写与不写没什么区别。至于如何让学生做到有感情朗读?要教给学生些什么朗读知识?要训练哪些朗读方法与技巧?文中表达的是什么感情?这样的感情需要通过什么样的语气、语调、语态才能表达出来?感情朗读的分寸感在哪里?如此等等,似乎从未在教案中看到过,也未曾有人质疑过。只有上公开课了,才发觉怎么教学生朗读成了一个大问题。一位老师教《狐假虎威》,狐狸蒙住老虎的一段对话是朗读教学的重点,非教不可。老师教得很细致,狐狸眼珠子怎么骨碌一转?怎么扯着嗓子?老虎怎么样一愣?翻来覆去地让学生想象、体会、表演、模仿,就是没有教角色所说的话语怎么朗读。结果折腾了足足20分钟,依然读不好。究其原因,老师自己也不知道怎么读。我们语文教师普遍缺乏朗读学的专业知识,更缺少朗读的专业训练。以已昏昏,岂能使人昭昭?不补朗读学这一课,朗读教学就没了底气!



当然,有了朗读学知识还未必就能教得好朗读。近日指导一位老师教学《鹬蚌相争》,其中关于鹬和蚌相争的对话,设计了这样一段朗读导语:关注一下提示语“威胁”,体会一下,“威胁”时语气是柔和的还是生硬的?语调是粗重的还是细长的?语态是和善的还是凶狠的?热情的还是冰冷的?……意图是通过比较,辨别出表现“威胁”特有的语气、语调及语态,然后练习朗读,揣摩朗读发声的变化。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光有这样的理论指导,学生还是一头雾水。学生需要的是在具体朗读语境中的现场比较、即兴示范、反复模仿与积极评价,于是,教学时做了这样的改进:你用什么“威胁”蚌?(干死)体会一下鹬对蚌的态度?(恼羞成怒、气急败坏)读!学生果然读出了相应的语气、语调,教师及时评价:有点“威胁”的味道了,谁能比他更厉害?几个学生争先恐后地表演朗读,一个比一个更能表现“威胁”。在此基础上,教师作朗读的点化:语气是生硬的,语调是粗重的,语态是又气又怒、冷冷的。学生有了具体的朗读经验,自然就能辨别分寸之感了。看来,朗读的理性指导必须在现场,在学生现有朗读经验的基础上,趁热打铁,才能水到渠成,点石成金。纸上谈兵,只能是无用之功。



我们常常惊叹于贾志敏、于永正等老师出神入化的朗读指导,那些“读书腔”在他们的引导下,不知怎的就改掉了。这其中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和琢磨。要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朗读教学不仅需要朗读学的专业知识,更需要自身朗读能力的硬功夫。有了过硬的朗读功夫和专业的知识,怎么教就不是件难事了。学生朗读中出现的种种尴尬恰好就是教学的最佳时机,即使捕捉必能化尴尬为惊奇,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就进入了教学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