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22年1月13整理发布: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同伴对儿童及青少年的发展,起到与成人同样甚至更为重要的作用。但往往孩子在小学阶段社交

2022年1月13整理发布: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同伴对儿童及青少年的发展,起到与成人同样甚至更为重要的作用。但往往孩子在小学阶段社交中会出现各种困难,一方面是情绪互动不顺畅,另一方面是解决团体问题的方法太少。

如何能够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识别他人的情绪,在出现社交矛盾时有何化解办法。想要在一个团体中跟大家相处舒服又该怎么说、怎么做才是有效的呢?

- 1 -

父母多观察少干预

孩子在群体中会自然定位

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各有各的想法和性格,初到群体中,还是习惯“我说了算”。这就会出现意见难以达成一致的现象,矛盾也就出现了,这会让孩子体验到“坚决不让步”带来的糟糕感受。那要怎么办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场景。几个孩子因为玩什么发生了争执。有的要玩A,有的要玩B,有的要玩C。每个人都有自己想玩的游戏,但又都不想一个人玩,怎么办?

如果你能耐心下来仔细观察他们,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过程。他们先是吵来吵去,互不相让。然后陷入僵局,谁也不说话。眼看着就要不欢而散。可不久,总会有人忍不住打破僵局,主动妥协:“好吧,先玩你的”。

看到有人妥协了,其他孩子也开始动摇了。“算了算了,那就先玩A吧,然后再玩我们的”。一个声音作出决定,其他声音开始附和。于是,争吵结束,大家开始热烈的协商讨论,比如A游戏怎么玩,玩多久,其他人提出的游戏怎么安排等等。每个孩子都开心得不得了。前面的争吵好像根本没有发生。

游戏开始了,孩子的自我让步带来了跟群体游戏的高峰体验。这就是共赢。

为了能够继续玩下去,有人坚持、有人妥协,有人出面协调,有人顺从接受……

一起玩耍的乐趣代替了矛盾冲突,为了“一起玩”的目标,每个人都会作出相应的调整和让步,最终达成合作和共赢。

孩子们从矛盾走向协商,在协商中磨合,最终会在群体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有的人是领导者,有的人是跟随者,有的人负责出谋划策,有的人负责组织安排……这些位置没有高低,都是在磨合中自己找到的,都是有价值的。

这些都是孩子们在群体中自然发展出来的能力,家长其实不需要过多过早干预。

作为家长,你可以当一个观察者,以第三视角去发现自己的孩子在群体中会以什么角色参与。

当然,孩子在不同的群体中也会充当不同的角色。家长不要简单的认为决策者就好,跟随者就不好。其实这都是这个群体中孩子们自然选择的结果。

孩子习惯选择什么角色,以什么方法进入群体,这也与家长平时的人际模式有关。有的家长鼓励孩子主动表达,有的鼓励孩子忍让退后。其实没有哪种模式是最好的,我们更希望孩子的方法由单一变得多元,从只会用某一种方法变成可以有更多的方法,加入到不同的群体里,灵活适应。

- 2 -

会交朋友是种能力

如何通过后天学习来习得

为了帮助孩子学习更多的与同伴相处的方式和方法,在童心沃的社会与情绪课程中,我们提供了很多思路。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些。

1.识别自己的真实情绪并且表达

当出现矛盾争执不下的时候,孩子们是容易体验到“糟糕的感受的”,有人愤怒,有人委屈,有人失望,如果不能够识别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并且表达出来,也不知道对方发生了什么,很有可能要么冲突加剧,要么暗潮涌动……

我们可以训练孩子学着表达出自己的烦恼:我的烦恼是你们玩的游戏我不会玩,我希望你们能教教我。

经过这样的表达,会帮助同伴对自己的理解,同时还提出了解决方案,告诉同伴可以怎样做。这是建立良好沟通的基础。

2.学习制定公平的游戏规则

既然是群体游戏,游戏之前,总是要商定一个规则的。之所以产生矛盾,经常是因为规则由某个人独自制定,没有考虑到大多数孩子的利益,让人感到不公平。因此,在群体中,孩子要学会与其他成员协商,制定相对公平的游戏规则。在《公平玩耍》这节课上,我们呈现了两个重要的原则:

1.制定规则要考虑机会的公平

2.同时也考虑每个人感受的公平

如果孩子学会这样的思维方式,就会更容易在群体里成为意见领袖,得到更多孩子的支持和信任。

3.用有趣的方法解决问题

群体中解决矛盾问题不一定都是非常正式的,孩子有孩子自己的办法。

例如前面的案例,到底要玩谁的游戏?如果能换个视角,选择一些有趣好玩的方式解决,这样会让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变得轻松愉悦。

比如,用掷骰子、抽签、点豆豆,都可以让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变成游戏。

4.懂得“妥协”,合作从让步开始

在很多大人眼中,成为“孩子王”就是有领导力,就是好的,而跟随者就是“憋屈”的,所以就鼓励孩子不能轻易退让。

其实,孩子的成长就是从“妥协”开始的,合作也是从“让步”开始的。不懂得妥协和让步的孩子会陷入“自恋”的执着当中,无法接纳他人的想法,也很难得到他人的帮助。

当然,我们也不主张孩子只会妥协,失去自己的想法和意志。对于自己的想法,可以表达但不执着;对于他人的想法,接纳但不盲目认同。如果孩子能找到这个平衡点,就是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的高手了。

- 3 -

如何说、如何做

才能更有效的加入群体

有时候一群孩子玩得正嗨,很可能把新来的当成“小透明”。可如果采取不恰当的方式加入,也许会遭遇冷眼。那要怎么做呢?

我们再来继续刚才那个场景,一群孩子快乐的玩起A游戏,这时候又来了一个小朋友想要加入,他如何做、如何说,能够被这个团体接纳呢?

你需要表现出自己具备2个条件:

1、 我能服从群体的既有规则和秩序。

2、 我能为群体做出贡献。

根据这两点,我们看怎么帮助新来的小朋友加入到新的玩伴群体中:

一、观察

可以在旁边仔细看,看看他们到底在玩什么,听听他们说什么,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又需要什么,了解之后会对后边的“加入”环节有很大帮助。

比如,玩买卖游戏,可以当成买家;玩打仗游戏,可以作为新来的士兵;玩躲猫猫,可以帮人寻找藏身之地……

二、给予肯定并讨论

在观察了一会儿后,就可以试着通过好奇的问题引起对方的注意。比如,看到对方在玩过家家做饭,可以问:你们在做什么呀?好香啊!

一句话就表示了对对方的肯定与好奇,而且表明姿态:我不是来捣乱的。

有了交流,自然就玩在一起了。

三、做出贡献

简单说就是多提供帮助,让自己有用。

比如,通过观察了解到对方的游戏需要什么,或者给自己创造一个角色,比如看到对方在玩医生病人游戏,就给自己安排个“入戏”的角色。

所以,做一些相关的事情,承担起其中一个角色的作用,自然而然的融入是最有效的方式,也是 “破冰”很妙的一招。谁会拒绝一个愿意贡献的新朋友呢?

四、遵守秩序

毕竟是新来的,从一开始就打算破坏固有秩序的人,大家都不喜欢,如果你上来就提建议,无论对错,都不太容易被接纳。

小孩子虽然不会像大人一样,明确问:“你愿意遵守我们的规则吗?”但他们会在暗中观察,这种观察也不是特意进行的,而是一种下意识的,假如你还没有真正融入就表现出不想服从,那么抱歉,他们仍有可能会告诉你:我们不想跟你玩。

孩子的友谊虽然简单纯真,可也遵循了成人世界的一些规则和秩序。

同伴交往重要,需要在冲突中历练。特别是进入小学之后,同伴交往占据了孩子大部分的娱乐时光。交往的形式变得越来越多样,更多的以群体形式出现,这个群体可以为孩子提供定期互动、归属感,以及社会化体验。

协商、妥协、合作,以及每一个同伴交往的社会与情绪技能,都是孩子在一次次群体冲突的历练中获得的,他们经历了冲突,但同时也收获了友谊和成长,这是会滋养一生的能力。

作为父母,适当放手、陪伴、支持,会让孩子们的友谊之舟在风浪中愈加坚固。

拥有社会与情绪技能的孩子,不管是在在的生活和小社会中,能够很好地适应。而且将来步入社会参加工作之后也会多遇贵人,春风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