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爱和善是语文课的别名
安徽省阜阳市铁路学校特级教师 武宏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程要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想方设法在语文课上让学生享受到真正的尊重和主人的尊严。通过语文教学消除心灵之间的隔阂、戒备,创生完美的合作心境。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的需要,孕育高尚的人文情感的最佳天地。在语文教学中确信学生主体地位,营造弹性感悟、独立创造、自由表达的积极心理生态的需要。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生态环境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叩开学生的心扉。使语文课程拥有一个绿色的课堂,一个温情的课堂,努力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成为生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关怀小学生的语文生命,关注小学生的语文生活,关心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让儿童的语文生命自由成长。努力建设对话文化,尊重学生的人格,步入他们的情感世界,用关心、真爱去营造语文课程的人文家园。给孩子一个空间,共同创造和谐的语文生活。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语文课程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的路。



一、以“情”为纽带,让课堂洋溢着浓郁的人文色彩。在教学中,凭借情感来渲染特定的情境,让学生从中受到情的感悟、理的启迪。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麻雀》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母爱的文章、名言、诗歌、歌曲等,激起学生对母爱的无限崇敬之情,为学习课文定下了情感基调。教学伊始,伴着舒缓的钢琴曲,深情地向学生们讲述了“藏羚羊的跪拜”的故事,当藏羚羊为了保护肚子里的孩子给老猎人下跪的时候,学生们的眼里闪动着晶莹的泪花,他们懂得了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都是神圣的。接着适时导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同样讲述了一个母爱的故事,让我们再一次感受麻雀母子那至真至纯的爱吧!”情境的创设,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他们很快进入了课文情境,用充满激情的朗读赞美了麻雀伟大的母爱。随后,学生们纷纷朗诵赞颂动物和人类母爱的感人故事、诗歌,情感再一次升华。当响起“烛光里的妈妈”的歌曲时,学生们眼含热泪用一句话表达了自己对妈妈的感恩之情。课堂上洋溢着“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的人文魅力。整节课师生都沐浴在荡气回肠的“人化”情境之中,显现出了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



二、活化教学环节,在多样化的学习中渗透人文精神。“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在课堂上,注意活化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挖掘文本的人文精神内涵,点燃学生头脑的火把,放飞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感受人文精神的魅力,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和幸福。



(l)以读为本。《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言为心声”,语言学科培育情感,充分利用文章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激活语言,让语言所行发的感情溢出纸面,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酣畅淋漓的读,能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山沟里的孩子》时,自始至终贯穿以读为本的原则。在导入课文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逐段朗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山沟的孩子起早贪黑地去上学?为什么起早贪黑去上学?从哪些精彩词句看出来?这是让学生注意文章中哪些词句精彩,哪些地方能体现山沟的孩子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接下去紧扣精彩词句,指导学生读课文,读懂意思,读出形象,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来。读的方式也有变化,或教师引读,或学生自读。学生的读,有集体读、分组读,男女分读,个别读,比赛读。尽量扩大学生读的面,这样,课堂上不断地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学生通过对这些主动感人、撼人心腑片段的诵读、揣摩、品味,体验所描绘的情境,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使自己仿佛置身于那偏僻的出风感受着那里的孩子披星戴月、翻山越岭去上学的辛苦历程。对他们为了山区早日脱贫,祖国更加富强而刻苦学习的精神有了认识。学生的心灵被强烈地震撼了。



(2)角色体验。小学生很愿意模仿放事式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课本剧,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在课文的情节空白、浓缩处,拓展想象,在富有创造性的表演过程中培养想象力,增强自信和勇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蜀僧》时,引导学生排演课本剧。启发学生在课文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想象和尚在去南海的路上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内在的人文积淀不断激发,他们不仅牢固地掌握了课文语言,而且领悟出其中的道理。那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人文精神在自由的想象中,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所有的人。



(3)即兴练笔。有的课文,要求学生根据一段文字材料,运用想象力,加以引申和补充,使之成为形象丰满的立体图像和绚丽多彩的画面。例如《李时珍》一课,有一段描写李时珍不怕严寒酷暑,翻山越岭采集药材的描述,虽寥寥几笔,但却十分感人。老师可以以《采药》为题,引导学生想象当时采药的环境,李时珍遇到的困难,他又是如何想、说、做的描绘出来,表现李时珍为编写《本草纲目》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通过续篇,学生的个性再一次得以充分的张扬,字里行间映射出一颗颗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美好心灵。



三、课外拓展,积极召唤人文精神内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说过: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强调的是学生必须与生活,社会相融,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高素质的人。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语言的魅力》一文后,布置学生搜集生活中有勉力的语言,寻找社会这个大课堂中的真善美,进一步感受“语言不是蜜,却能粘住一切”的内涵。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有哪些不美的行为,用有魅力的语言写提示牌告诉他们。学生们通过社会调查写出了富有魅力的语言:“我在流泪,帮的把眼泪擦干好吗?”(节约用水);“你丢下的不是粮食,而是自己的一颗良心”(爱惜粮食)“我在睡觉,别碰我好吗?(爱护花草)”;“除了你的脚印,什么也别留下”(不乱丢废弃物)等。这些语言,无不体现着人的精神世界。再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雨铃铛》一颗时,让学生仔细倾听雨声,观察雨景,然后让他们打开想象的翅膀形容一下听到的雨声和看到的雨景,有的学生说雨下下来像妈妈用竹筛在筛麦子一样,有的说雨滴从房檐上落下来像钟表在动,他们还给雨起了好听的名字:豆子雨、星星雨、牛毛细雨等。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后,教师又引导学生看课文最后一句:它在招呼小燕子,快快回来盖新房。它指谁?学生立即反应过来是春雨。再引导学生想一想,把后面的内容变一变:它在招呼谁,干什么?学生一下子又活跃起来了,说了很多。其中几句说得大家直叫好:它在招呼麦苗,快快长大;它在呼喊种子,快快发芽;它在叫着青蛙,快快醒来……。优美的句子一句接一句说了出来。这样的教学环节,使学生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理解课文更到位。孩子是天真的,想象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只要引导到位,挖掘想象的潜力,会对开发学生智力,召唤学生人文精神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语文是生活的反映,并服务于生活。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实践中那些散发着魅力的人文素材,用心感悟那些高尚、高雅的情感,从平常事中体验到不平常的人文精神。从而使他们的性格得到陶冶,形成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