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关键。 课堂教学要 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问题。这 就需要教师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做到:突破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清头绪,从而有效地学习教材。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呢?下面,我就《科里亚的木匣》一课为例,就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材简析

《科利亚的木匣》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这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记叙,条理清晰。埋木匣部分讲了科利亚和妈妈在什么地方埋木匣及木匣里有哪些东西,为什么埋木匣和怎样埋木匣的。挖木匣部分讲了4年后,妈妈顺利挖出了自己埋的木箱,开始科里亚按原来的步数没有挖出木匣,经过认真思考后改变了步数,挖出了木匣。 最后一段讲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启发,懂得了“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的道理。课文就是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阐明一个道理,这是课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二、确定重、难点

三年级的小朋友年龄较小,分析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科里亚的思考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对于他们是 不易理解的,而这正是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所以就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科利亚挖木匣的过程及他从中受到的启示。

而且,三年级的孩子,还没有养成很好的观察习惯,也没有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更不善于比较总结,引导他们理解掌握不同的观察和写作方法也是重中之重。所以,就把“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定为教学难点。

因此,对课文后三个自然段的理解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三段讲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课文在描写科利亚思考过程时,层次非常清楚,合情合理,富有逻辑性,令人信服。首先他从妈妈的大木匣没有丢、还在原地得出三个结论:他的小木匣也不会丢,而且必在原地,妈妈是成年人,步伐的大小一般不会改变。为什么没有挖出来,他认为这里面一定有原因。经过认真思考,他明白了:时间过去4年,自己的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埋木匣时从家门口向前走10步,现在只需走5步。他按这样的思考做了,果然挖到了木匣。从这样一件具体的事情中,科利亚懂得时间一天天过去,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这样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道理。

三、突破重、难点

(一)情境导入 法(课前布置学生带自己小时侯的照片,或者自己的成长记录册)

师:有没有同学带来自己的成长记录册?(翻开出生时的小手印,小脚印 的一页)请同学们看看,这是--同学出生时手和脚的样子。现在请他用手比一比。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生:他的手长大了,都是当时的两三倍了。

生:刚出生时我们都特别小。

••••••

师:大家再看看自己小时侯的照片,又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变大了,我们在慢慢地长大,不断地变化……

师:对!不仅你们在一天天长大,很多事物都在时时刻刻变化着,请你们想一想,一年级时看到的学校与现在的学校一样吗?

生:我们的学校变大了,变美了!

师: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科利亚的木匣》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使孩子们很容易的就体会到随着时间的变化, 自己在慢慢长大,自己的手脚和身体都在慢慢变大,为后文理解科利亚的步子变大买下了伏笔。同时也能够激起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思考。这种导入方法自然生动,将生活和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课文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对比阅读法

1.默读课文第二段(7-12自然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讨论思考题②

引读: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讨论思考题③

教师引读: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教师引读:挖的结果怎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讨论用词。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学生读:“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三、)直观演示法  

(1)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

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来量十步挖不到木匣。

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四、对比画图法)

( 1) 板书:

埋木匣(5岁)--------------------

挖木匣:

第一次:(9岁)---------------------------------------

第二次: ----------------------

(2.)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五、)层层深入法

1 .学生自由读第7-12段课文。

2.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3、学生带问题读第13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六、)结合生活法

过渡:科利亚通过自己的分析,想出了办法,找到了心爱的小木匣,他是多么的高兴,我们一起读读最后1小节。

1、联系上文,说说你理解了科利亚受到的启发吗?

2、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呢?”

根据学生的交流,把自己的体会和认识通过一件事写下来,可以是由《科利亚的木匣》想到的……为题目。

3、引发生活资源,进行读写训练。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的生活经验,谈谈课文中引发的道理并写下来。通过说写到练,深化道理,让学生明白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懂得世间的一切都在变化,面对变化着的事物,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要使自己的的想法和行为顺应这样的变化,启发学生关注和发现生活中不断变化的人和事,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教学中的难点是多种多样的,对待各种类型的难点,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摸索,进一步探讨,寻找出更适合自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