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摘要:]环保事业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少年儿童环保意识关系人类未来的前途,帮助学生从小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意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环境教育的渗透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有目的地结合环境教育,进行各项语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掌握积极获取各种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认识自然,珍惜资源,善待地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家园的环境意识和道德行为。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新型学校育人模式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进行有机地整合,进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就一定能让环境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异彩,开出美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使语文教育成为环保教育的沃土。
[关键词:]语文教学;环境教育;健康人格;发展和形成,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危机,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保护环境,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人类的历史使命。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尽可能地从书本、各种教学活动的主渠道获得环境保护知识,并在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活动中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要注意透过外部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在这个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情感体验和理性认识是两个重要的环节。学生只有通过深刻的情感体验,感受到自然的美好,才能在心灵上产生情感的激荡,才会向往清洁美丽的环境,从而进一步产生环境道德需求,在逐步上升为一种理性的责任敦促下,促使自己去规范自己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促进良好人格的形成。
责任心是属于健康人格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是社会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我们就都应该理所当然地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从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主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着纵横交织的无数的环境教育的内容,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中的环境教育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欣赏大自然的山河秀丽、壮观迷人的风景,感受树木、花草神奇美妙,了解动物世界中鸟、兽、虫、鱼的可爱有趣,在受到美的感情激发和熏陶后,进而把语文教学中美的景象与现实中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丑恶现象(如白色污染、沙尘暴频虐城市、酸雨影响人民生活等)进行对比,自然而然就会调动起学生对社会一种责任的关注,使学生在产生要保护好自己及他人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改变遭受破坏的环境的强烈的想法。在这种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的感情的驱动下,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也在不自觉中上升为一种社会责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社会行为,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这种环保行为和感情的深化下,逐渐形成的社会责任内驱力驱使着学生在生活中规范自己,并带着责任去影响家庭,甚至辐射到范围广泛的人群中去。
例如语文课本中的《荷花》、《我爱故乡的杨梅》、《可爱的草塘》等课文都写到了植物,通过欣赏美文,让学生认识到植物与人类息息相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小蝌蚪找妈妈》、《骆驼和羊》、《壁虎》、《黄鹂和山雀》、《小狮子爱尔莎》、《珍珠鸟》等课文中写到了各种各样的动物,学生在课文描绘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动物们或有趣、或可爱、或美丽、或富有灵性充满智慧。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内容,学生不自觉地受到优美动人的课文内容的吸引,用不着老师的说教,学生自然会在内心深处感觉到要让绚丽多姿的植物和可爱的动物们永远生活在我们周围,在这种无意识的保护动植物的感悟下,逐渐使学生形成和发展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感。在拓展延伸学习中,学生经常会谈到,见到各种报刊新闻报道有关破坏树木、捕杀贩卖野生动物的消息,他们都倍觉痛心,并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还谈到如果当时自己在场,就会告诉伤害动植物的人们,动植物是那么美丽可爱,是它们的存在,这个世界才会显得这么生机勃勃;如果有一天,动植物们在世界里缺席,那世界将会是多么单调、枯燥、毫无生气,世界也将是个缺陷的世界。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动物和植物的和谐相处,大自然才会变得这般美丽,学生在学习中懂得每种动植物都需要一定的生态环境,保护好环境,才能使动植物生长得好。地球上要是没有植物,也就没有动物,人类也就无法生存。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渗透,激发起学生自觉地学习保护动植物的知识,自觉进行保护动植物,同时也使学生懂得人与自然界的各种动植物都应和谐相处的道理,自己还有责任去社会中宣传这类环境知识,让全社会都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在这过程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增强,促进了健康人格品质的形成。
二、在语文教学中结合环境知识进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坚持不懈、积极钻研的科学态度
语文教学中,课文内容展现提供的资源只是一个范例。学生在相关的课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会产生许许多多的疑问。这就促使学生要去不断思考不断探究不断拓展延伸,使知识得到更好的迁移内化。在语文教学中结合丰富的环境教育资源,开展学习探究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又能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积极钻研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例如语文课文《镜泊湖奇观》一课,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就欣赏北国美丽的湖泊森林,对镜泊湖的产生及其特点有浓厚兴趣。由于学生没有亲自游览过,缺乏直观印象,再加上人生阅历不多,理解作品的蕴涵有一定距离。于是我布置学生结合查阅有关资料做好课前探究学习:根据课文的描述,结合自己的创建性想法,学生画图、找实物、收集有关图片、找标本、找录象带。为了查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有价值的材料,学生跑图书馆、求家长帮忙、上网查询、亲自动笔画、动手做。大家都想通过自己亲身努力获得最有价值的资料,查找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筛选的过程,而且他们是怀着极大的热情与渴求知识的心理在主动地学,自觉地学。课文还没有讲,他们的身心早已进入学习状态。他们为找到的精彩资料而欢欣,为寻求到课本以外的知识而鼓舞。课还没上,环境意识已在孩子心中萌动。自然景色的美好、祖国山河的可爱已深植在学生们的心田。进而在具体地展开探究镜湖泊及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等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与自然、历史、社会等各个学科进行整合,开展探究环境保护的小课题。如研究如何保护濒危动植物资源、关于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等课题。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质疑、观察、收集处理信息、坚持写体验日记、写调查报告和汇报总结等语文基本技能,积极进行科学地探究。经过学习锻炼,学生能做到不怕麻烦,坚持到底,乐于钻研不明白的问题或提出富有鲜明个性的问题,逐步发展了勇于实践和创新的能力,形成了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促进了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结合语文学习实践开展环境教育,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协助精神
丰富多彩的语文探究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自主学习意识、创新实践能力和交流协作精神的重要途径。现代教育特别强调学科教育与实践活动的沟通、合作、交流,重视通过发展性的研究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自修和补充,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在这多渠道的平等、民主的实践合作中,要求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谦让、竞争,这必然有利于学生人格品质的健康发展和形成。利用教学资源中的环境华体会体育手机游戏 ,进行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协助精神,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顺利发展和形成。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需要学生交流合作的机会很多。如在口语交际中,要求学生介绍家乡优美的风景、名胜和变化,让学生给前来参观的客人当一回小导游。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与同一故乡的同学进行自由组合的形式研究家乡风景名胜的形成原因、野生动植物资源、家乡的历史传说、名人轶事、环境现状、经济发展等各方面情况,让学生合作设计活动方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通过上网查找、实地考察、深入采访等各种方式收集信息。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动脑想、动手写、动手画、动口说,不仅调动了合作参与热情,还提高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学会在合作中学习,而且增强了学习中合作的能力。在人人参与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每个环节中,还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意识;在介绍家乡的风景名胜、环境变化的合作交流中,学生的热爱家乡、保护家乡名胜的情感得到升华,治理家乡环境、保护家乡环境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得到巩固发展。
总之,环保教育是一项造福子孙的伟大事业;而开展环保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只要我们教师具有环境教育的理念,在教育教学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与环境教育之间的联系,进行各项语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掌握积极获取各种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认识自然,珍惜资源,善待地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家园的环境意识和道德行为,进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就一定能让环境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异彩,开出美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使语文教育成为环保教育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