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现在社会家长对孩子教育煞费苦心,课外教育也很注重吧,那么对于题西林壁古诗翻译及原文这方面的问题开始感兴趣,因为大家现在都是想要了解

现在社会家长对孩子教育煞费苦心,课外教育也很注重吧,那么对于题西林壁古诗翻译及原文这方面的问题开始感兴趣,因为大家现在都是想要了解到此类的信息,那么既然现在大家都想要知道题西林壁古诗翻译及原文,小编今天就来给大家针对这样的问题做个科普介绍吧。

《题西林壁》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题西林壁》原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翻译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赏析

诗歌是形象的艺术,它应当以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以饱满丰富的感情感染人、教育人。但是,诗歌又十分讲究立意和造境,讲究通过饱含感情的艺术形象表现深刻而明确的思想。因此,好的诗并不排斥议论和说理。宋人多“以议论为诗”,明代的何大复说:“宋诗言理”(《汉魏诗序》),清代的吴乔说:“宋诗主于议论”(《围炉诗话》),在宋代诗歌中,确实出现了不少味同嚼蜡的作品,但也有不少议论精辟、充满理趣的佳作。

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以理语入诗,写得既有情趣,又有理趣。元丰九年(1084)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改任汝州刺史,他特地过江登临庐山,游山十余日,并在西林寺写下这首题壁诗。诗人从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感受出发,勾画出庐山的千姿百态,秀美迷人。但是,这不是一首纯粹讴歌壮丽山河的写景诗,作者在措写景物中,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

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虽然只是粗略的勾画,没有细致具体的描绘,但是却从人们正视、侧看、俯瞰、仰视、遥望、近察中,从人们立足点、观察点的不断变换中,写出了庐山的多姿多采,神奇莫测。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写诗人在观察中得到的启示。苏轼向生活的深处开掘,把观感和哲理结合起来,从而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从不同的方面了解事物,既深入它的内部细察精神实质,又站到事物之上,总观它的全貌,才能给事物以正确的认识。

清代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苏轼的《题西林壁》正形象化地说明了这一道理。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以上就是题西林壁古诗翻译及原文这篇文章的一些介绍,网友如果对题西林壁古诗翻译及原文有不同看法与以及,希望共同探讨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