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简短(历史典故)
今天小编肥嘟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历史典故简短,历史典故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典故,古人也称故典,或称古事、故事、故实、古典、典实、旧典、往典等等。
2、在诗文中运用典故,古书上也有不同的名称,一般称为用事,也有称为引事、隶事、使事、运典等的,我们今天一般就称用典了。
3、 “事典”与“语典” 什么是典故呢?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4、由古代故事构成的典故,称为“事典”;有来历出处的词语构成的典故,就称为“语典”。
5、 事典所用的古代故事中,最大量的是历史故事。
6、如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的“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
7、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几句,就是连用苏琥不失节而还汉;黄公(商山四皓之一的夏黄公)避秦入商雒山中; 穆生因楚王戊忘设醴酒而离去;邹阳狱中上书以自明四个历史故事(均见《汉书》),借以表明李白参加永王李璘的幕府是出于对唐王朝的忠心,他决不跟随李璘谋叛,因而他被流放夜郎完全是冤案。
8、 事典也有用神话、传说、寓言、诗歌、小说、戏曲等故事的,如李白《把酒问月》诗:“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用的是神话故事。
9、韩愈《感春四首》之四:“画蛇著足无处用,两鬓霜白趋埃尘。
10、”就用了画蛇添足的寓言故事;汪元量《钱塘歌》:“南人堕泪北人笑,臣甫低头拜杜鹃。
11、” 用的是杜甫《杜鹃》诗:“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12、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
13、” 语典所用的是古书中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14、如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
15、后代因称十五岁为“志学之年”,三十岁为“而立之年”,四十岁为“不惑之年”,五十岁为“知命之年”,六十岁为“耳顺之年”,七十岁为“从心之年”。
16、这里所取的是有特殊意义的词语。
17、这种情况, 在语典中是随处可见的。
18、此外,也有取专有名词的,包括人名、地名、宫殿名、篇名、典制名、官职名等等。
19、如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20、”“轮台”为地名,在新疆,汉朝曾在那儿驻兵屯田。
21、陆游诗中代指南宋边疆。
22、 词典也有取格言、警语、俗语、诗文句的,如杜甫《哭王彭州抢》诗: “翠石俄双表,寒松竟后调。
23、”用《伦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4、” 无论事典或语典,特别是事典,同是一个典源,在不同的诗文中,可用许多不同的词语来概括。
25、如《韩非子·和氏》篇讲和氏献璧的故事,后人作典故使用时用词可谓千变万化。
26、因和氏所献的是未理的璞,经加工后才成为璧,璧也就是玉,成为著名的宝物。
27、因之在诗文中使用时可用“和璞”、“和璧”、“和玉”、“和宝”。
28、又因和氏姓卞,就可用“卞”代“和”,成了“卞璞”、“卞璧”、“卞玉”、“卞宝”。
29、因和氏为楚人,又可用“楚璞”、“楚璧”、“楚玉”、“楚宝”。
30、楚又称荆,也就可称“荆璞”、“荆璧”、“荆玉”、“荆宝”。
31、又因璧得之于楚(荆)山中,故也可称“楚山璞”、“荆山璞”等。
32、或者干脆称为“和氏”等。
33、 事典如此,有些较长的语典也是如此。
34、如曹植《名都篇》有“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后代常用作饮美酒的典故,如王维《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
35、”辛弃疾《玉楼春·再和》:“十千一斗饮中仙。
36、” 典故的用法 典故在古诗文中有种种用法,这里只就主要的用法略作介绍。
37、 正用和反用。
38、正用就是取典故的原来意义入诗文;反用则在诗文中反用原典的意义。
39、如上举和氏璧的典故,在使用时往往表现了对和氏不幸遭遇的同情,如李白《鞠歌行》:“荆山长号泣血人,忠臣死为刖足鬼。
40、”这是正用。
41、但李商隐在《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中却说:“却羡卞和双刖足, 一生无复没阶趋。
42、”说自己反而羡慕卞和被刖去双足,免得继续作一小吏, 受到阶前逢迎奔走的耻辱。
43、这是愤激之词。
44、又如“求田问舍”一典,本来是刘备批评许汜在天下大乱时,无忧国志家的救世之心,而只求买田置地,经营自己的安乐窝(见《三国志·陈登传》)。
45、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说:“求田间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46、”这是正用。
47、而王安石在《读蜀志》中却说:“无人说与刘玄德,问舍求由意最高。
48、”这是反用,充分体现了王安石在变法失败后的苦闷与愤激。
49、事典有反用,语典也常见,如王安石《钟山即事》:“茅詹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反用了王籍《入若耶溪》中“鸟鸣山更幽”意。
50、这种反用,往往在大家熟悉的典故中, 语出意表,惊人耳目,受到后人称道。
51、 明用和暗用。
52、明用是让人一看就知道是用典。
53、如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
54、李斯竭忠,胡亥极刑”就是。
55、暗用则并不点明, 不让人感到是用典,当然,熟悉典故的人就能看出来。
56、如柳永《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57、”暗用了谢脁《之宣城郡山新林浦向板桥》诗的“天际识归舟”句。
58、又如《长生殿》第三分:“全凭仗金投暮夜,把一身离阱穴。
59、”幕夜投金。
60、显然是指黑夜行贿,但也是暗用了《后汉书·杨震传》的典故。
61、杨震新任东莱太守,“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62、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 何也?’密曰:“暮夜无知之者。
63、’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64、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65、” 借用。
66、构成借与被借的关系是,被借典故的原意和诗文中所要表达的意义并不相干,但它们之间也有某一相关的地方。
67、如《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
68、”王叔和是著名的医学家,著有《脉经》。
69、文中用人名代医书。
70、这种借用法,诗文中用得相当普遍,上面说的“借词”也就是“借用”。
71、 化用。
72、指用典时不是直用典故,而是把原典灵活地加以融化、点化。
73、这是为历代称道的一种用典法。
74、这里仅举古诗词曲中常见的化用前人诗句例, 如苏轼名作《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75、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汝浓抹总相宜。
76、”常被后点化用来写西湖。
77、诗如聂大年《西湖景十首·雷峰夕阳》:“宜雨宜晴晚更宜,西湖端可比西施。
78、”词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说与西湖客,观水更观山。
79、淡妆浓抹西子,唤起一时观。
80、” 曲如薛昂夫《苦雨》:“西湖也怕西施妒,天也为他巧对付。
81、晴,也宜画图, 阴,也宜画图。
82、” 古诗文中还有一句中连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典故。
83、二典有并列关系的, 如《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暗想小生萤窗雪案,刮垢磨光。
84、”“萤窗” 用车胤囊萤读书的故事;“雪案”用孙康映雪读书的典故。
85、也有二个以上典故糅合运用的。
86、糅合后,后起来像一个典故,如李商隐《西南行却寄相送者》: “明朝惊破还乡梦,定是陈仓碧野鸡。
87、”“陈仓碧野鸡”含有二个有关鸡的典故。
88、据《史记·封禅书》载:秦文公于陈仓祀鸡神陈宝。
89、又《汉书·郊祀志》载:宣帝时,“或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可醮祭而致。
90、”诗中把陈仓的陈宝神和益州的金马碧鸡神糅合在一起了。
91、 为什么古人那么爱用典,而且长久不衰?这除了科举考试和言文分离等客观原因外,还在于好的用典,在抒情达意上,实有助于诗人的表达。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