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今天小编肥嘟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翻译,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今天小编肥嘟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翻译,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有关屈原的名和字有化名说  2、隐名说  3、置谜说  4、隐喻说  5、小名说  6、笔名说  7、寓言说共七种说法,至今异说纷纭,尚无定论。

2、化名说。

3、郭沫若认为《离骚》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是一个疑问。

4、他在《屈原研究》中说:“要说是屈原自述其名号,何以他不说名平字原呢?旧时的人有以为这是屈原的小名和小字的,我看这种解说也未免吃力,在我的意思,以为正则和灵均是屈原的化名。

5、”并说:“文学作品惯用化名是古今中外的通例。

6、屈原在我们中国要算是最先发明了这个例子。

7、”2、隐名说。

8、清王夫之在《楚辞通论》中认为:“平者,正之则也;原者,地之善而均平者也。

9、隐其名而取其义,以属辞赋体然也。

10、”这里所说的隐名取义,是指隐屈平、屈原的名字于正则、灵均的含义之中。

11、姜亮夫说:“平即天秤本字,即准则之意。

12、灵,美好也。

13、均,等于‘   ’,原田之类者也。

14、……正则也即是平,灵均也即是原。

15、”清王邦采在《离骚汇订》中,对屈原为什么隐其名与字解释说:“嗟夫,文字之祸自古而然哉!……‘正则’隐其名矣,‘灵均’隐其字矣,夫非忧谗畏讥之意乎?”意思是说屈原不直说真实名字,是为了隐名避祸。

16、3、置谜说。

17、游国恩在《屈原》中认为,屈原的“正则”、“灵均”是“置覆设谜,来教人射猜。

18、因为《离骚》多用比兴、隐喻的手法。

19、这个地方如果直说‘名余曰平兮,字余曰原’,就不但嫌其直率,而且词句也不调谐”。

20、并举例说,战国时象庄子的作品,造作名号,而暗中别有寓意者极多,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正则”、“灵均”并非屈原的名字。

21、4、隐喻说。

22、宋朱熹在《楚辞集注》中说:“高平曰原,故名平而字原也。

23、正则、灵均各释其义,以为美称耳。

24、”宋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说:“正则以释名平之义,灵均以释字原之义。

25、”均认为“正则”、“灵均”隐喻“平”、“原”的意义。

26、王逸《楚辞章句》解释说:“正,平也;则,法也;灵,神也;均,调也。

27、言正平可法则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过于地。

28、高平曰原,故父伯庸名我为平以法天,字我为原以法地。

29、言己上能安君,下能养民也。

30、”他的意思是说“正则”、“灵均”隐喻着某种意义,即平正是天的象征,原均是地的象征。

31、毛庆《诗祖涅槃•屈原和他的诗》说:“‘正则’、‘灵均’是暗示‘平’和‘原’的隐语,并非屈原的真实名字。

32、”5、小名说。

33、宋马永卿《赖真子》说:“正则、灵均,则其小字、小名也。

34、”马永卿还举例说司马相如少时就有“犬子”的小名。

35、清蒋骥在《山带阁注楚辞》中也沿袭此说。

36、游国恩在《离骚纂义》中反驳这种说法,他说:“属臆说,小名兴于两汉,盛于六朝,前此则未之闻,所谓无征不信者也。

37、”褚斌杰在《楚辞要论》中说:“其实‘正则’、‘灵均’亦根本不象什么小名,纯属揣测。

38、”6、笔名说。

39、此说始于今人孙作云。

40、他在《天问研究》一书的《前言》中说:“屈原姓屈。

41、名平,字原,笔名正则、灵均。

42、中国人有笔名,大概是从他开始的。

43、”孙作云自己也说为“大概是”,可见是一种推测,或者说是设想,因此,此说不确。

44、7、寓言说。

45、明代李陈玉在《楚辞笺注》中说:“不说出名字,以正则代名,以灵均代字,又是一样寓言。

46、”此说与朱熹的“隐喻”说类同。

47、屈原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

48、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

49、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50、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

51、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

52、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53、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54、创作缘由屈原学识丰富,“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具有远大的理想,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任用贤才,对外主张联齐抗秦。

55、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

56、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绵缠悱恻的情绪。

57、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时,还是作于屈原被流放时。

58、《史记·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靳尚的谗害,被楚怀王疏远。

59、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60、而《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

61、”《报任安书》里也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62、”司马迁对同一事件的表述明显存在着矛盾。

63、由于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决这个问题,从《离骚》本身找证据是个好办法。

64、诗中有这样的诗句:“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

65、”“自疏”意味着主动的态度,不是“被放”。

66、此外,也有人因为诗中有“济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怀疑它是屈原被放逐之后所作,但这并不足信。

67、因为《离骚》后半部分,全是写诗人想像中的云游,“济沅湘以南征兮”并非实有其事。

68、总之,《史记·屈原列传》的说法是可信的,即《离骚》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时,是屈原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创作出的一首政治抒情诗;而《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时不太忠实于史实,也是有可能的。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