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8月科学教育网小李来为大家讲解下。赵匡胤怎么读,宋朝开国皇帝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很多网友已经开始十分认可这份...

8月科学教育网小李来为大家讲解下。赵匡胤怎么读,宋朝开国皇帝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很多网友已经开始

十分认可这份历史上我国十大帝王的排名:

宋太祖赵匡胤第8,隋文帝杨坚第5,不敌明太祖朱元璋,汉武帝刘彻第2。

处于第8的是宋太祖赵匡胤,这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在位16年时间。其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局面,灭亡了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基本完成统一。

隋文帝杨坚第5。其功劳甚至是说不亚于秦始皇,其结束了五胡乱华的三百年的乱局,并且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汉武帝刘彻第2。有一小部分网友觉得汉武帝处于第2,多少有些高了。其造就了汉朝最辉煌的时代。

对戏,你怎么看呢?

一张图看懂宋朝18帝的世系传承

北宋开国皇帝是赵匡胤,之后皇位都是在宋太宗赵光义一脉;

南宋第一位皇帝宋高宗赵构是赵光义一脉,之后皇位又回到赵匡胤一脉去了。

大宋18帝,赵匡胤一脉占9位,赵光义一脉占9位,果真是好兄弟天下都要平分。

一张图带您了解大宋王朝的皇帝们

从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到陆秀夫背负跳海身亡的幼帝赵昺,大宋王朝历经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18帝,享国319年。

阅读宋朝历史,真是感到赵匡胤太不可思议了,34岁就成了开国皇帝,这在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王朝里算是最年轻的了的吧!

简单拉一下他的简历:

赵匡胤:21岁时,离家外出游历,23岁投奔到后周太祖郭威帐下,开始征战沙场。后周世宗柴荣继位后,赵匡胤典领禁军,随周世宗征北汉、南唐,战功卓越。29岁时,拜定国军节度使,30岁迁义成军节度使。周世宗去世后,32岁的赵匡胤任殿前都点检,再迁归德军节度使。后周显德七年(960)一月,34岁的赵匡胤代周建宋,在位共16年,50岁去世。

宋太祖这辈子最主要的成就和贡献是恢复了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统一,他平定二李之乱,吞并荆湖,攻取后蜀,灭南汉,亡南唐,迫使吴越和漳泉称臣,基本上结束了唐中叶以来藩镇林立、军阀割据的局面。

同时,赵匡胤又是宋朝“祖宗家法”的重要制定者,其时通行的许多政策对宋代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都使他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可以说,宋太祖一生,从江湖游子到普通士兵,又从士兵到将军,最终成为宋朝的开国君主,其经历极富传奇色彩。

当然,论其白手起家的开国之君,其实东汉的刘秀比他还要年轻(30岁称帝),但论出身寒微,称帝时又足够年轻,赵匡胤真的可以算是非常难得的了。

看到宋史当中的一系列故事,深感这些古人怎么这么早熟?二三十岁就各种奇谋妙计,和他们一比,自己是不是太蠢了点!

唉,也难怪他的故事会被传颂千年,真是够难得的啊。

说实话开封这个地方发生的很多事,皇帝拿他们都没办法。

赵匡胤宋朝的开国皇帝,他的弟弟赵光义当时是开封府尹(开封府尹下设官吏有判官、推官、府院、六曹等)。五代、宋初,任开封府尹者,多为事实上的储君。宋太宗(赵光义)、周世宗、宋真宗于即位前都曾担任此职 。

也就是说赵光义这个弟弟是名义上的储君,赵匡胤很怕他,因为他的人缘太好了。人缘好又是储君,赵匡胤这个皇帝感到不安全。

这种情况下他想迁都,把都城从开封迁到洛阳。

事实上迁都主要是为了重新搭建一个班子和开封这边的人划清界限,再说明白点就是为自己的儿子当皇帝铺路。

他觉得开封的这些人自己驾驭的了,再就是弟弟驾驭的了,但是儿子驾驭不了,若是自己百年之后,儿子肯定不是弟弟的对手。

为了培养儿子,他建议迁都洛阳。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赵匡胤作为皇帝,想要迁都竟然迁不成,因为所有的官员都劝说他,不想离开开封,不建议他迁都。赵光义也劝他,赵匡胤觉得反对他的人多,别引起骚乱,选择从长计议。

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以后他想要迁都竟然没有机会了,因为他和弟弟赵光义在一起喝酒,喝着喝着喝到深夜,到了第二天就不明不白的死去了,即便是现在都没搞清楚当年49岁的赵匡胤是怎么死的?

之后,赵光义顺利登基当了皇帝,他当然不会迁都了,他的人脉都在这里。

你看,发生在这个地方的很多事情就是这样,皇帝都没有办法,人际关系太过于复杂了。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将自己皇位传给了自己弟弟赵光义,导致了北宋皇帝都是赵光义一脉,而赵匡胤一脉则慢慢沉沦。赵构也是赵光义一脉,因为他当时有一点情况,短暂离开了京城,让他在靖康之耻中活了下来,还成为了南宋的开国皇帝。

赵构一直活到了81岁,却在51岁的时候,主动交出了自己的皇位,交给了已经是平民的赵匡胤一脉的后人,这一决定让很多人不解。

因为赵构长期颠沛流离,失去了生育能力,而自己一脉就只剩下自己,无奈只能让位。此外,赵匡胤一脉后人经过社会底层的摸爬滚打,品质远胜于深居皇宫弟弟皇子们,所以交给他们,自己很放心,能够让赵家皇室延续。

两宋18帝,兄弟轮流坐江山

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北宋历9帝167年,南宋历9帝152年。

宋太祖赵匡胤去世后,尊母亲杜太后遗愿(也有说“斧声烛影”赵光义谋逆逼位)把帝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虽然没有父死子继,但兄终弟及倒说得过去。

可这一传太祖一脉就再和皇位无缘了,直到186年后才风水轮流转了回来。

宋太宗死后,没有把皇位还给侄子赵德芳,而是传给了儿子赵桓。这样,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再到南宋高宗,加上太宗本人,太宗一脉共9位皇帝。

宋高宗赵构无子嗣,皇位又传给了太祖赵匡胤一脉的赵昚,是为宋孝宗。

于是,皇位便回到了太祖一脉。孝宗、光宗、宁宗、理宗、端宗、度宗、恭宗、怀宗,加上太祖本人,太祖一脉也是9位皇帝。

所以,宋朝18帝中,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以及南宋第二位皇帝开始都是太祖一脉,共9位皇帝;北宋第二位皇帝开始到南宋开国皇帝都是太宗一脉,共9位皇帝。

两宋江山320年18帝,太祖及太宗兄弟两脉各占9个,真的是兄弟轮流坐江山啊!

宋朝的历任皇帝中,开国皇帝赵匡胤算不算得上最优秀?

先说赵匡胤的得国之路!黄袍加身的宋太祖,可谓是坐收后周世宗柴荣的渔翁之利!柴荣去世时,赵匡胤趁柴荣儿子柴宗训年幼,扮演了一出被迫黄袍加身,陈桥兵变后,夺取了孤儿寡母的政权,建立了北宋!

然后说宋太祖的心胸!赵匡胤以一军旅武将身份,欺负孤儿寡母,趁机反叛后周,夺取天下,其得国不正,却能善待旧主柴氏子孙!

例如水浒中排在第10座次的小旋风柴进,正是后周世宗嫡派子孙,家中有宋太祖御赐的丹书铁券!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免死金牌”!相比于一般篡位之后屠戮前朝皇室及其后代的帝王来说,赵匡胤也算是胸怀宽广!

然后说赵匡胤治国!宋太祖赵匡胤鉴于五代十国武将篡位之苦,施行强干弱枝,扬文抑武的国策!

虽然武将再难行五代十国的造反之事,重走他黄袍加身的老路!

但是!却直接导致宋朝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士大夫的话语权太重,权力架构失衡!其结果就是,人人从文,吟诗作对,工于笔墨,武人却没地位,整个宋朝尚武之风走弱!战斗力不堪一击!

大概来讲,北宋后来文强武弱,都是是由于宋太祖定下的基调!可是,宋太祖虽然杯酒释兵权,但也未尝杀戮一大将,相比于后来将开国将领屠戮殆尽的明太祖朱元璋来说,赵匡胤明显多了一丝战友情义!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富足的王朝,宋朝从开国皇帝赵匡胤开始,就定下了尊重士大夫的规矩。两宋时期,公务员队伍浩浩荡荡。宋太祖时,官员总数约为5000人,宋真宗时增加到9000多人,宋仁宗时有17000多人,到宋徽宗时,高达48000多人!

官员人数大幅度增加,意味着科举大扩招。两宋319年,合计录取进士115427人,平均每年361人! 有的皇帝把录取标准放得更宽,如宋太宗,在位21年共录进士约1万人,平均每年约500人。 换言之,在唐朝,想考中进士当官,必须考进全国前30名;生活在宋太宗时期,只要考进前500名就行。

不仅如此,宋朝还搞了一个"特招",用来照顾那些久试不中的人,俗话说就是"矮子里拔大个"。通过这个渠道成为进士的,多达50352人,每年平均157人。而且,朝廷對这些拔出来的"大个儿"很好,待遇与普通进士一样。

有人说,几万人的官员队伍,不算多啊! 这里说的只是"官",不包括"吏"和"役",在古代,这三者是有严格区别的:"官"是朝廷在册登记的高级公务员,必须经过察举、科举等"正途";"吏"是没有品级的公务员;"役"低于吏,通常在官署中干一些杂活。

宋朝时,一个大县不过四、五个"官",小县只有二、三个,而吏、役则有数十人乃至数百人不等。 按这个比例,稍微算下就可知,宋朝的公务员阵容浩浩荡荡! 想当官的人太多,而岗位是有限的。

宋朝全部官位都是实授,经常出现几个人同时守着一个职位,当官的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这个现象在宋朝十分常见。于是,朝廷想到了增设职位,因人设岗。增设职位解决不了大问题,那就增设机构。 魏晋以来,中央政府的基本架构是"三省六部制",宋朝在此基础上新设枢密院掌兵权,又设三司掌天下赋税。

地方上的机构更多。开始全国只有相当于省一级机构的15个"路",后来陆续增到26个,每增一个行政区域,就要增加一套班子。"路"这一级的班子,分别设置了安抚使、转运使、提刑按察使、提举常平使等4套,互相平级,分掌兵民、财赋、司法、救恤。

相关学者根据史书对官员俸禄的记载,进行纵向对比后得出结论,宋朝高级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大体上是汉代的6倍、清代的10倍!

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收入结构,一般分为三部分,此外,每个月还可以领到数额各异的"餐补"以及柴禾、干草。举个例子,宰相的基本工资每月大概300贯,福利发绫40匹、绢60匹、绵100匹、罗1匹,另加粮食100石。按宋朝的一般物价折算,他的月收入为500贯,也就是50万文钱,在当时可以买上等的好米12万斤。

按现在稍微好一点大米价格计算,宋朝宰相的月薪加上福利,约合现今60万元人民币!

级别比较低的官员,待遇也相当不错。最低一级官员基本工资20贯,相当于现在月薪2.5万!其它两项差距不大,最多只差4倍左右。

不仅在位时拿高薪,退休后,这些老干部还能领全额工资!并且,逢年过节,有关部门还要上门慰问,都不是空着手去的,要带着"岁赐"。

此外,宋朝有一项空前绝后的"退休干部升迁政策":官员在退休后还可在家坐等再升职。当然升的不是实职,而是变相的退休福利。 有个叫张存的礼部侍郎,退休十五年,从"退休的吏部副部长"升为"退休的礼部部长",拿部长的退休工资。

按照"高薪养廉"的道理,宋朝官员拿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薪,廉洁奉公似乎是自然而然的。 然而,高薪并没能遏制贪污行为,相反贪官如云。 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李彦、朱勔、高俅等贪官横行霸道、不可一世。

宋朝成了"贪官天堂"——"高薪养廉"的反面教材。实际上,吓死当代人的高薪,只是助涨了官场奢靡之风。

穷书生出身的吕蒙正,当了大官以后,喜欢上了鸡舌汤,喝一次汤就要杀上百只鸡; 一代名相寇准,动不动就在家里摆宴席,席上必须用特制的巨型蜡烛,亮似白昼; 翰林学士蒲孟宗,自家人吃顿饭,往往也要杀十来头猪。

考试容易、当官容易、工作清闲,福利待遇还好得不得了! 但是,这对国家来说一点都不好:财政的钱根本不够花。

怎么办?朝廷最后找到了一个来钱的路子:印纸钞! "交子"是世界上第一种纸质货币。一开始,朝廷曾规定每期印制的纸钞流通期限仅为2至3年,到期全部结清兑付,需要的再重新发行,发行量也有严格限制。还规定了相应的准备金制度,用以保证了"交子"可自由兑换。

后来朝廷越来越差钱,限期、限额以及准备金制度等一再被突破——纸币一再贬值,民间大量弃用,中国人了不起的金融创新就这样被扼杀了。 偏偏宋朝还实行的是募兵制,军士也要拿工资,这让财政雪上加霜。

南宋时的人事部副部长方岳发出感叹:"兵食之费十倍于昔,吏禄之费百倍于昔!"

并且,拿着高薪的文官和武将沉浸在浮华奢侈的个人生活之中,贪生怕死成风,当人口少于宋朝数倍的西夏、辽、金等国兴兵而来,他们只会喋喋不休地劝皇帝赔款求和。

中国历史上最富有的王朝,就这样被活生生地吃垮了。

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宋朝开国皇帝,是他姐姐用擀面杖打出来的?

(一)擀面杖打醒“局中人”

后周显德六年四月,周世宗率军北伐,想从辽国手中夺回原属中原的燕云十六州。在北征途中,发现了一个皮囊,里面装着一个木牌,上写“点检作天子”几个字。

“点检”,是禁军最高统帅“殿前司都点检”的简称,殿前司都点检是后周权位最重的武官。

周世宗见到这块木牌,立即警惕起来。当时任殿前都点检的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周世宗的姐夫张永德。周世宗本是周太祖郭威元配夫人柴氏的侄子,自幼被郭威收为养子,在郭威去世后继承皇位。张永德作为郭威的女婿,论血缘并不输于柴荣,完全有可能觊觎皇位,何况五代时期手握重兵的武将利用军权强夺帝位几乎已成惯例。在征途中,周世宗未动声色,但班师回京后,即免去张永德“殿前都点检”的职位,由自己信任的赵匡胤接任。

当年六月,周世宗去世,他年仅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第二年正月初一,边疆传来战报,辽国进犯。朝廷命令赵匡胤率军北上迎敌。

但大军还没出发,汴梁城中却讻讻传言,再次出现了“点检当为天子”的谣言,官民慌乱不已。面对这样的局面,赵匡胤秘密回到家里,跟家人商量:“外边传言喧腾,我该怎么办啊?”

见赵匡胤这样,他的姐姐不干了。赵匡胤的这位姐姐脾气急躁,当时正在厨房做饭,听了赵匡胤的话,拿着擀面杖就冲了出来,猛打赵匡胤,边打边骂:“大丈夫面临大事,行不行该当自己决定,有你这样拿到家里吓唬娘儿几个的吗?!”赵匡胤被打,一声没吭,走出了家门。

或许正是姐姐的这顿“棒子炖肉”,打醒了赵匡胤,促使他坚定了决心,最终在陈桥驿接受“黄袍加身”,做了有宋一朝的开国皇帝?

(二)真没有“设计”陈桥兵变?

后周显德七年(960)正月初一,边疆来报,北边的契丹入侵;初二,朝廷命令禁军最高统帅、“殿前司都点检”赵匡胤率军北上迎敌。

初三,赵匡胤领兵出发,下午到达京城汴梁东北三十五里处的陈桥镇。晚上,赵匡胤喝醉酒,在官办招待所“陈桥驿”睡下。

或许是受了“点检当做天子”的谣言影响,军中将士纷纷聚在一起议论:“主上幼弱,未能亲政。现在我辈出死力,为国家破贼,谁能知道?不如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也不晚。”

天将拂晓,将士们聚集到驿站门前,接着欢呼、鼓噪着冲入驿站。此时赵匡胤还没有起床,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随在军中,急忙进入赵匡胤的房间,向赵匡胤报告。

赵匡胤大吃一惊,起身出门查看。只见几位将领抽出兵刃,环列在院中,见赵匡胤出来,齐声说道:“将士们觉得没有主人,愿意推戴太尉为天子。”还没等赵匡胤回答,有人冲上来把皇帝穿的黄色袍服披在他身上。

众人立即在院中跪下,高呼“万岁”,声响之大,传出数里。赵匡胤坚决拒绝,众将士不听,扶着赵匡胤上马,推拥、强迫赵匡胤返身南行,回向京城。赵匡胤心中分析,此事难以推却,拉住马缰,对将士们说:“你们这些人贪图富贵,却强立我为天子!如果你们听从我的命令,就行,如果不听,无论怎样,我都不能答应你们。”

将士们下马听命。

赵匡胤说:“主上及太后,我平日做他们的臣子,为他们做事,公卿大臣,都跟我是同僚,你们不得妄加迫害;近世新朝帝王率兵进入京城,都是纵容军兵大肆抢掠,叫做‘夯市’,你们进城后不许‘夯市’,不许抢劫国库,事成之日,我自然会厚赏,否则,我一定将抢劫者斩首。这样可以吗?”将士们高声回答:“好!”

在将士们的拥迫下,赵匡胤回军汴梁,取代后周,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

在《宋史》等诸般正史以致其他宋朝人所写的笔记、“野史”中,对“陈桥兵变”的记载大都如此,而且异口同声地认定:宋太祖对“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不知情,是被逼“上位”。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通过以下容易被人们忽略的细微记载,或许我们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宋太祖出兵之前,因京城谣言“点检当做天子”曾秘密回家,与家人商量,被姐姐手拿擀面杖赶出,让他自己决定“大事”;

宋太祖率军出征时,部队中带有一位懂得星相的苗训,苗训擅长观察天象、星相变化以定吉凶。部队在陈桥驿驻扎,苗训发现太阳之上又有一个太阳,二者互相摩擦、振撞很长时间,就指给宋太祖的亲随楚昭辅看,说:“这是天命啊!”为兵变大造舆论;

陈桥兵变的当夜,宋太祖派亲军将领郭延赟快马赶到京城汴梁,将情况通报给留守京城的“殿前司”禁军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侯,守信、审琦一向“归心”宋太祖,得到消息后,率领属下将士整队,把守城门,宋太祖率军回到汴梁,顺利进城;

宋太祖率军北上,他的母亲杜氏、妻子王夫人等家人留在汴梁,听到陈桥兵变的消息,王夫人很害怕,但杜氏说:“我儿子平生奇异,人们都说会有极大富贵,有什么可担忧的?”又说,宋太祖“黄袍加身”之后,曾派人潜入汴梁,安抚家人,杜氏欣慰地说:“我儿子一向有大志,今天终于应验了!”

读了以上文字,是不是有“陈桥兵变”早有预谋、安排已定的感觉?

开国皇帝们创业时间都多长?

1、赵匡胤,北宋,18年

2、朱元璋,明朝,17年

3、赢政,秦朝,17年

4、刘秀,东汉,15年

5、杨坚,隋朝,14年

6、司马炎,晋朝,14年

7、忽必烈,元朝,13年

8、刘邦,西汉,8年

9、李渊,唐朝,8年

特殊:皇太极,清朝(未统一),7年

从国家层面来讲,秦朝一统天下应该是难度最大的,秦始皇结束了六国分裂和纷争,再铸华夏,功盖千秋。秦始皇是“王N代”,“奋六世之余烈”,前辈们给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他22岁亲政,39岁一统六国,在历代开国皇帝里,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在开国皇帝里,基本上都是贵几代、王几代,如“贵N代”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和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晋朝的“王三代”司马炎、元朝开国皇帝“王三代”忽必烈等等。他们创业过程或艰幸,但大部分都有前人打下的良好基础,相对那些没有背景,不能“拼爹”的就容易多了。

从个人难度来讲,要属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刘邦底层公务员不说,关键是造反的时候都已经48岁了,得天下的时候已经56岁了,高祖一辈子都在打战,创业难度系数很大。太祖朱元璋开局一个碗,22岁开始造反,41岁登基称帝,唯一一个农民造反成功而且国运绵长的皇帝。

当然,还有两个幸运儿,汉光武帝刘秀和宋太祖赵匡胤。光武帝17岁造反,31岁登基称帝,他是“天选之子”,一路主角光环,称帝之路十分传奇。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要说开国皇帝里,怕是属他最容易了,但经过18年的战争创业才一统全国。清朝从开国皇帝皇太极开始,直到康熙才初步统一,到乾隆时才初步奠了整个王朝的大一统领土。

北宋皇帝传!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正式建立大宋朝!而公元1127年,金朝大军攻破开封,俘虏徽、钦二宗,历经167年、9位皇帝的北宋正式落下帷幕,今天就带大家数一数这些风流皇帝!

一,宋太祖赵匡胤(960——976年在位)

作为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位17年,南征北战,结束了五代的分裂局面,建立大一统的王朝。而后吸取后周灭亡的教训,“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为后来大宋三百年的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宋太宗赵光义(976——997年在位)

赵匡义是赵匡胤的弟弟,在“斧声烛影”的历史谜团中登上帝位。宋太宗即位后,他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的国策。

三,宋真宗赵恒(997——1022年在位)

赵恒是宋太宗的第三子,早年特别受到宋太祖的喜爱。太宗去世后,继位为帝。宋真宗继位初任用李沆、吕端等为相,勤于政事,促成“咸平之治”。后来在寇准的劝说下甚至御驾亲征,使得宋军顿时士气大振,最终挫败辽军于澶渊,达成“澶渊之盟”,为北宋带来了百年和平。在位后期,沉溺于封禅之事,广建宫观,劳民伤财,导致社会矛盾加深。

四,宋仁宗赵祯(1022——1063年在位)

这位就是民间传说“狸猫换太子”里的那位太子。十三岁继位,由当时皇太后刘氏垂帘听政。二十四岁开始执政,在位四十余年。在位中期爆发第一次“宋夏战争”,经三年交战后,双方签订“庆历和议”。期间,辽国趁机以重兵压境,逼迫宋廷增输岁币,史称“重熙增币”。公元1043年,赵祯任用参知政事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企图遏止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及“三冗”现象,但因反对势力庞大,改革旋即中止。赵祯在位期间,北宋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史》赞曰:“《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史家将其统治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

五,宋英宗赵曙(1063——1067年在位)

仁宗早年无子,赵曙是宋仁宗继子,由曹皇后抚养。赵曙天性极为孝顺,喜好读书,不做嬉游玩乐的事情,穿的用的节俭朴素得像一个儒者。赵曙为帝之后,任用旧臣韩琦等人,与辽国和西夏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六,宋神宗赵顼(xū)(1067年——1085年在位)

神宗在即位之初,耳闻目睹积贫积弱的困境,故即位不久,即召王安石赴京,推行变法,史称“熙宁变法”。变法虽然在前一阶段取得胜利,但守旧势力的攻击并没有停止。于是,神宗开始左右摇摆,勉力维持新政。公元1081年,西夏皇室内乱,神宗以为有机可乘,遂出兵五路伐夏,结果因粮草不济,无功而返。公元1082年,又听徐禧之计,筑永乐城,西夏发30万大军围攻永乐城,战败。宋军两次战败,神宗希望攻夏雪耻、节省“岁赐”的计划彻底破产。 公元1085年,宋神宗赵顼忧郁而逝,享年38岁。宋神宗是宋朝比较有抱负、有作为的皇帝。

七,宋哲宗赵煦(1085——1100年在位)

赵煦十岁即位,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高氏起用司马光等,恢复旧法,史称“元祐更化”。元祐八年(1093年),高氏去世,赵煦开始亲政。赵煦亲政后,下令绍述并实施元丰新法,罢旧党宰相范纯仁、吕大防等,起用章惇、曾布等新党。新党执政后,逐步恢复免役、青苗、市易等新法。后来新党内部分裂,使新法大受影响,党争愈演愈烈。在军事上重启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区,并发动两次平夏城之战,使西夏臣服。公元1100年,年仅25岁的赵煦病逝。

八,宋徽宗赵佶(1100——1126年在位)

宋徽宗是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和昏君。他吟诗咏赋,能书善画,宋人说他文采风流胜过后唐李后主百倍。他对玩乐特别嗜好,声、色、书、画,奇花异石,飞禽走兽,乃至蹴鞠等等无所不喜好。凡能投其所好的人,不论朝中大臣、宫廷宦官,还是市井流浪汉,都能得到他的信任和重用。

在宋徽宗统治的20多年里,奸臣蔡京、童贯、梁师成、李彦等人受到重用,这些人都势力滔天,广结党羽,排除异己,贿赂公行,甚至公开标价卖官。正是宋徽宗二十多年的腐朽统治,把广大人民推入了水深火热的苦难深渊,使得国内民众起义四处爆发,削弱了国力,最终酿成了“靖康之祸”!

九,宋钦宗赵桓(1126——1127年在位)

公元1125年,金朝分两路大军进攻宋朝,宋徽宗不认真备战,结果金兵从河北长驱而南,直逼京师。这时宋徽宗才慌了手脚,急忙禅位给自己的儿子赵桓,自己逃到南方去了。宋钦宗继位后不久,听信谗言,罢免了当时抗金名将李纲,结果金兵围攻汴京,却无力抵抗,城破被俘。

#商丘头条#

你知道南宋的开国都城在商丘吗?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北宋的开国首都在汴京。宋朝之所以以宋为国号,是因为赵匡胤在商丘任过归德节度史,而商丘又是春秋宋国的都城,宋太祖为了纪念他的发迹之地,黄袍加身做了皇帝后,就以宋为国号,建立了大宋王朝。但是,很多人不了解的是,商丘也是南宋王朝的第一个都城。

当年,北宋著名诗人苏轼,在元丰八年(1085)二月,游览号称南都的北宋陪都南京(商丘)的名胜时,曾泛舟商丘南湖,题诗杏山妙峰亭。诗中曰,"孤云抱商丘,芳草连幸山。俯仰尽法界,逍遥寄人寰。亭亭妙高峰,了了蓬艾门。五老压彭蠡,三峰照潼关”。但苏轼绝对没有想到,在42年后,北宋首都汴京被金朝所占,赵构就在苏轼当年诗中所写的商丘南郊杏山妙峯亭下,匆匆忙忙举行了登基大典,建立了南宋王朝。

赵构是宋徽宗赵佶的九子,钦宗之弟,曾被封为康王。他天性聪明,喜欢读书,博闻强记,知识渊博。他在1126年春金兵第一次包围开封时,曾在金营中短期为人质。当年冬,金兵再次南侵时,他奉命出使求和途中,在河北磁州被宗泽拦下,免遭金兵俘虏。金兵再次包围开封时,他受命为河北兵马大元帅,不敢救援京师,而转移到东平府,以避敌锋。在徽宗钦宗为金兵俘虏北去后,赵构于1127年四月逃到商丘。那时的商丘为北宋陪都,叫应天府南京,西对汴京,北靠黄河,襟被江淮,交通发达,商业繁荣,粮食充足,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北宋第二大城市。赵构在诸位大臣劝说下,经过一番紧张筹备,于当年五月初一,在商丘南郊杏山脚上构筑登基坛台,即位称帝,改元建炎,成为南宋第一位皇帝。

赵构登基后,暂把商丘定为都城,收罗四处逃来的北宋旧臣,组建朝廷内阁。但由于赵构生活在投降派的包围之中,疏远抗战派,对抗金没有信心,抗金不力,一直想逃跑南方,偏安一角。1127年9月,赵构听说金兵南侵,不问消息是否属实,立即准备南逃。10月,赵构带着南宋朝廷内阁,从商丘出发,月底逃到扬州,后又碾转逃到临川(杭州)偏安江南。而实际上,两年后的1129年,金兵才攻打应天府南京,南京知府凌唐佐带领军民奋勇抵抗,与城池共存亡。如果赵构留在商丘,召集各方兵马,运筹部署,积极抗战,也有可能是另一番局面。

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出,赵构在商丘登基后,已将应天府南京的陪都地位提升为首都,虽然其称帝后在商丘只停留五个多月,但仍然可以说明,商丘事实上是南宋建立后的第一个都城。为了保留收复国土后仍将汴京作为首都的地位,南宋建立后当时对南京(商丘)与临川(杭州)在名义上并没有明确京都的地位,而是称作行都对待。

赵构登基称帝的杏山,当年是商丘南郊一处壮观的园林风景区,位于碧波千顷的南湖东岸,土山四周栽满杏树,附近筑有妙峯亭新亭,望云亭等多个楼台亭阁,每逢春季杏花盛开,风景十分优美。"杏山春意"是远近闻名的睢阳八景之一。赵构选择在杏山登基,也是看中此地是处山湖相倚,风景优美的风水宝地。在此登基后,即将杏山改为幸山。历经黄河泛滥,岁月沧桑,幸山大部被黄河泥沙掩埋,妙峯亭等诸多亭阁也毁坏无踪,但仍存高台遗址,后人又在遗址上建设过观音堂,现在已是废墟瓦烁一片。对于宋高宗登基的幸山遗迹,商丘在古城保护改造中,早已将其列入重新修复的规划景点之中,但迟迟不见实施。建议盼望商丘领导能引起重视,尽快详细规划设计,早日开工修复南京初都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文化景点。从而,增加商丘作为南宋出发地的历史知名度,重现苏轼赋诗描述的"孤云抱商丘,芳草连杏山"的昔日美好景观,使商丘千年古城更加增光出彩。

一张图看懂宋朝皇帝的继位血脉规律:风水轮流转,皇位轮流做,150年到我家!

梳理北宋和南宋帝王世系的时候,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在宋朝18位皇帝中,兄弟俩的血脉完全对调。

先来看北宋皇帝列表,除了第一个皇帝是宋太祖,之后的其他皇帝都是宋太宗和其后人。

第一位皇帝:宋太祖赵匡胤(927-976);

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939-997),宋太祖弟弟;

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968-1022),宋太宗第三子;

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赵祯(1010-1063),宋太宗二世孙;

第五位皇帝:宋英宗赵曙(1032-1067),宋太宗三世孙;

第六位皇帝:宋神宗赵顼(1048-1085),宋太宗四世孙;

第七位皇帝:宋哲宗赵煦(1077-1100),宋太宗五世孙;

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1082-1135),宋太宗五世孙;

第九位皇帝:宋钦宗赵桓(1100-1156),宋太宗六世孙。

再来看南宋皇帝列表,除了南宋第一个皇帝是宋太宗的后人,其他皇帝又都变回了宋太祖一脉。也就是说,赵匡胤去世150年后,宋朝帝位又回到了自己这一脉!

第一位皇帝:宋高宗赵构(1107-1187),宋太宗六世孙;

第二位皇帝:宋孝宗赵昚(1127-1194),宋太祖七世孙;

第三位皇帝:宋光宗赵惇(1147-1200),宋太祖八世孙;

第四位皇帝:宋宁宗赵扩(1168-1224),宋太祖九世孙;

第五位皇帝:宋理宗赵昀(1205-1264),宋太祖十世孙;

第六位皇帝:宋度宗赵禥(1240-1274),宋太祖十一世孙;

第七位皇帝:宋恭帝赵㬎(1271-1323),宋太祖十二世孙;

第八位皇帝:宋端宗赵昰(1269-1278),宋太祖十二世孙;

第九位皇帝:宋怀宗赵昺(1272-1279),宋太祖十二世孙。

真的是风水轮流转,皇位轮流坐,150年到我家!!

宋朝开国皇帝的书法真迹,尽得王羲之真传,这才是“赵体”的老祖宗!

纵观整个书法的历史,在魏晋时期达到了一个顶峰之后,后世的书法家基本都是服膺于“二王”书法的大旗之下,但凡卓有成就的书法大名,无一不是从“二王”的书法江河当中汲取某些营养而卓然成家的。

比如,智永得其家传笔法,从而影响后世深远,虞世南学到了王羲之的冲和,欧阳询从王羲之书法当中得其散淡意趣,褚遂良大量临摹王羲之的墨迹,得其用笔变化之道,后世的米芾得其奇崛,赵子昂得其秀逸,董其昌得其散淡……

而在历代的传世书法作品当中,许多名家皆有自己的风格面目,在今天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当中,有这样的一件书法作品,此卷笔笔都是王羲之《圣教序》的风貌,可以说每个字都是从王羲之的真迹当中化用出来的。

而元代的大书法家赵子昂的书法就是学的他,可以说他的字才是“赵体”的老祖宗。

他就是南宋的开国皇帝赵构,这件作品就是赵构的《行书千字文》。

赵构是被普通的书法人很容易忽略的一位大家,只因为他传世的墨迹作品并不多,所以后人知其书法高妙的人也并不多见。

从书法的水平上来讲,赵构跟他的父亲宋徽宗有着极为鲜明的区别和共同点,两个人都是天资卓越的大书法家,但宋徽宗的字偏向于一种才子的自我抒发,所以个性的东西过于强烈,这也是为什么宋徽宗的字,并不适合所有人学习一样。

而宋高宗赵构的字则是一种宗师型的字,他的字极有古法,并且书卷气十足,个性的东西比较少,可以说是对于古人书法的集大成者,尤其是他的这件《行书千字文》,分明每个字都是从王羲之的《既往圣教序》当中化用出来的,并且此卷书写极度流畅,在字与字之间的分行布白,和浓淡对比的关系,做的天然而意趣生动,是真正的大家手笔。

对于书法学习者而言,《千字文》是一部绝好的学习范本,全卷共计1000个字,其中999个字不相雷同,并且这里面的所有的字基本全是常用字,而当你将一部绝好的《千字文》的范本临摹熟练,对于自己的创作是极有帮助的。

并且宋高宗的这卷《千字文》字字深合“二王”古法,是真正的根正苗红的帖学正脉。

此卷乃高宗晚年的精品之作,我们知道高宗在《翰墨志》当中说自己一生曾经五十年间,不舍笔墨,到了晚年的时候,终于随意所致,皆合古法。这便是对于王羲之的字有着深入的体会和理解,并且达到了一种随心所欲的超高境界。

这样的作品也正是值得后人临摹的经典范本。

而今,我们将藏于北京故宫的这件宋高宗《行书千字文》的原作进行了博物馆超高清的1:1复制,超高清复原出跟原作毫无差别的作品,每个字都与真迹无二。

欲购此宋高宗《行书千字文》全卷本,请点击下面“看一看”

宋高宗《行书千字文》

汉、唐、宋、元、明、清六朝六位太宗皇帝大PK

 

在古代帝王庙号中,开国皇帝一般为“太祖”或“高祖”,而第二代帝王的庙号一般为“太宗”。当然,也不是所有朝代都遵循这个规律。

 

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的帝王中都有“太宗”这一庙号,今天就来聊一聊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汉唐宋元明清六个朝代的“太宗”皇帝。

 

一、汉太宗刘恒(汉文帝)

 

汉太宗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第四子,西汉第三位皇帝,在位23年。

 

刘恒即位后励精图治,节俭朴素,极大地恢复和发展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汉朝开始步入“治世”的阶段,开启了“文景之治”的序幕。

 

值得一提的是,刘恒还是个大孝子,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就是这位汉太宗,生母薄太后生病的三年时间里,刘恒衣不解带,汤药也要亲口尝才喂母亲,可谓仁孝之典范。

 

二、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第二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继承帝位。在位期间虚心纳谏,对内实行休养生息,对外开疆拓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贞观之治”,也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三、宋太宗赵光义

 

宋太宗赵光义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三弟,北宋第二位皇帝,在位21年。

 

赵匡胤去世后,遵照母亲杜太后遗愿(也有“斧声烛影”赵光义谋逆篡位一说)将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赵光义继位后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使宋朝走上了“崇文抑武”的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宋太宗曾命人编写多达一千多卷的《太平总类》(后改《太平御览》),而且规定自己每天至少看2-3卷,一年内要全部看完,还经常对身边的人说:“开卷有益。”这“开卷有益”的典故就是来自好读书的宋太宗。

 

四、元太宗窝阔台

 

元太宗窝阔台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第三子,大蒙古国第二位皇帝,在位12年。

 

成吉思汗去世后,按照“幼子守灶”传统,由四子托雷监国。后托雷拥立窝阔台即位。

 

窝阔台即位后不断扩张领土,南下灭金,远征欧洲,在位期间的疆域扩充到中亚、华北和东欧一带。同时采用汉法,开科取士,重用当时的中原文人,为元朝奠定了基础。

 

五、明太宗朱棣(嘉靖时改为明成祖)

 

明太宗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在位22年。

 

朱元璋去世后,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登上了帝位。朱棣在位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被称为“永乐盛世”。但朱棣五征蒙古,多次派郑和下西洋,极大地耗费了国力。

 

六、清太宗皇太极

 

清太宗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大清朝开国皇帝,在位17年。

 

皇太极继承后金汗为后励精图治,大力改革。1636年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此后,不断对明朝作战,为清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坚实的基础,入主中原成为必然之势。

 

这六个朝代的六位太宗皇帝,你觉得哪位太宗的历史功绩更大一些?

千年帝陵,大宋王朝远去的背影。

在开封,除了大相国寺还是大宋王朝时期的,其它的都是后建的和新建的。

从开封一路向西,过郑州到了巩义,才真正看到了大宋的遗迹,七帝八陵。

前三图,宋朝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在面对嵩山的一片荒野之中。赵匡胤,一位在战争冒死拼杀,从下级军官一直干到黄袍加身的皇帝,陈桥兵变,兵不血刃,杯酒释兵权,就是这样一位皇帝,基本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乱,一统中国。

暮色中,我在无人荒野中拍摄,几乎拍完时,一位戴红袖标的本地中年妇女出现,大老远的喊我:“不要拍了。”

中三图,永熙陵,是宋朝第二个皇帝、赵匡胤的二弟太宗赵光义的陵墓,在一个村庄边上。

我停车后,一老者前来搭讪,试图讲解,我婉拒,不过他告诉我,这里的村民都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徙来的。这边神道的大象下老人闲聊,那边儿童在狮子身上爬上爬下,麦田里是守卫千年的石人。

赵光义,和平解决南方,武力征服山西,使大宋的疆土扩大许多,御驾亲征契丹,欲收复燕云十六州未果。

下三图,就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第四个皇帝宋仁宗赵祯的永昭陵,在巩义市城中央。

下午三点,骄阳似火,步行几百米就到了墓地后的宋陵广场,这里是儿童的乐园,一片欢乐。永昭陵红墙围住,只能透过大门的缝用手机拍下了坟墓。

到了上部的陵墓前,神道石人石兽分列两旁,左面锣鼓震天,右面豫剧高亢,这里又是大爷大妈的天下。

宋仁宗施仁政,驾崩时,东京百姓罢市恸哭,死后千年仍然亲民,就在百姓中间,就是那《清平乐》王凯的形象。

南宋绍熙五年六月初九,即公元1192年6月28日,宋王朝第十一位皇帝,南宋开国后第二任皇帝赵昚怀着未能王师北定的遗憾撒手人寰,终年68岁。赵昚驾崩后,宋廷为其尊奉庙号为孝宗,因此赵昚在历史上又被称之为宋孝宗。

纵观南宋九位皇帝,宋孝宗赵昚毫无疑问是最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锐意进取,整顿军备,积极谋划北伐,然而由于朝廷内部以太上皇宋高宗为首的投降派的阻挠,加之在北伐过程中用人不当以及战和不定痛失歼敌良机,因此最终宋孝宗的北伐大业折戟沉沙。

在经历了一系列失败的对外战争之后,宋孝宗在执政后期将主要精力集中对朝廷的内部事务上,针对当时宋朝内部的积弊,孝宗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他的努力下,原本在金朝打击下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不仅在江南站稳了脚跟,还一度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历史上将宋孝宗这段出色的统治时期称之为“乾淳之治”。

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八十一岁高龄的太上皇赵构病逝,宋孝宗悲痛欲绝,以至于身心俱疲,无心政事,两年之后,宋孝宗将皇位禅让给了儿子赵惇,自己则称太上皇帝。赵惇便是历史上的宋光宗。颇为讽刺的是,这位以“孝道”闻名于世的皇帝在退位后,却饱受了自己的儿子光宗赵惇以及皇后儿媳李凤娘的诸多“不孝”行为。最终在做了五年太上皇帝之后,赵昚在无限的悔恨与自责中离世。

#历史冷知识# 宋朝有个非常有意思的情况,北宋的九位皇帝之中,除了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外,其余皇帝都是赵光义及其后裔;南宋的九位皇帝之中,除了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外,都是宋太祖的后裔。也就是说,两宋一共有十八位皇帝,其中宋太祖一系有九位,宋太宗一系也有九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来,由于宋太祖突然死亡,他的弟弟赵光义在“烛影斧声”的质疑声中成为了皇帝,之后把自己的侄子迫害致死,然后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到了北宋末年,由于金人攻破开封,制造了“靖康之变”,北宋皇室几乎被一网打尽,只有康王赵构成了漏网之鱼。赵构虽然称帝,但他的儿子夭折,自己还丧失了生育功能,最后从太祖的后裔中选了一位作为养子,于是皇位又回到了赵匡胤一系。

在周朝、汉朝、晋朝和宋朝这四个分两段的王朝中,哪个两段分的朝代连续性最强呢?

东周开国君主周平王为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的儿子,相当于父死子继,血脉一脉相承,时间上延续,连续性最强;

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为北宋末帝宋钦宗赵恒的弟弟,相当于兄终弟及,血脉上同支同脉,时间上延续,连续性次之;

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是西晋末帝晋愍帝司马邺的旁支堂叔,相当于“侄死叔继”,虽然时间上延续,但血脉上不同支,连续性不强;

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是西汉孺子刘婴的旁支爷爷一辈,相当于“孙终爷继”,血脉上不同支,两朝之间还隔了17年,时间上也没延续,连续性最弱。

所以,个人认为,四个两段分朝代连续性强弱的排序应为:

西周&东周>南宋&北宋>西晋&东晋>西汉&东汉。

本文赵匡胤怎么读,宋朝开国皇帝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