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三年级是中年级的起始,是一个过渡年段。在这个学段里,语文学习的重心由低年级的识字逐渐向阅读与习作转移,学习任务明显加重,执教者该怎样有效地完成本年级的教学任务呢?实践中,我发现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是很重要的方法。那么预习能力的培养从哪几个方面下手呢?我与我的学生们总结出的方法是:笔读,查读,提问,思考。
  一、笔读,即拿起笔来读书。我要求孩子们在读书时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划,划出不认识的字,划出不理解、难理解、陌生的词。这一步重点解决的是读书障碍,这一遍读完了,孩子对文章中的生字、词就有数了。特别是生字,基本都能解决,为下一步的读书作了最前沿也最艰苦的工作。如《惊弓之鸟》一课,在课堂学习的时候,有孩子把“更羸”读成了“更赢”,当时我也没在意,但马上有孩子指出来:“同学们,昨天晚上我预习的时候,划出了这个字,还查了字典,它应读“léi”,而不读“yínɡ”。而且,她还到黑板上写出了她查到的三个字“羸赢嬴”,孩子们很快乐地与她分享了预习的果实。新课程特别强调在阅读中积累语言,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也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内容,而“笔读”也是积累词语的好方法。
  二、查读,即查字典读书。这是孩子们在第一遍读书的基础上而提出的,“笔读”划出了不理解的词,孩子可以通过问同学、家长解决,重要的还是利用字典帮助理解词义,进而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如学习《翠鸟》一课,孩子在预习时,查字典“注视”一词的意思是“集中精力地看。一动不动地看。”在课堂学习时,有个孩子对“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这句话里的“一动不动地注视”,提出了“这不是用词重复了吗?”这样极富个性的阅读见解,而且他这一问立刻激活了全班同学的阅读思维。在读书之后,孩子们说:“注视”是指眼睛一动不动地看,它“一动不动”是指翠鸟不飞,是指身体一动不动,所以用词并不重复。——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阅读发现呀!利用字典帮助读书,不仅有助于孩子们在本学段的阅读能力的提高,而且将有益于孩子的终生。教师应该大力倡导,特别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也应有所引导和关注(无论是方法和过程),使学生养成利用工具书阅读的好习惯。
  三、提问,即鼓励孩子在读书时多动脑筋,自己提出问题。我的做法是不仅引导孩子提出问题,而且还要求孩子对自己的问题在书上作出标志性(或文字性)的记录,这样孩子在课堂学习时就会有“备”而问,使课堂“质疑”有质有量;而且,教师和同学们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能很快地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展开阅读活动;更值得重视的是教师和学生在参与预习“问题”碰撞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疑问,推动阅读教学活动的进程,提高阅读质量。而且这样的学习活动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乐趣,使学生爱读书,喜欢语文课。
  如学习《金色的草地》,刚开始,孩子提出的问题有“我们为什么要揪掉这些小花?”“我为什么要起得很早去钓鱼?”“蒲公英为什么早晨张开、傍晚合拢?”等这样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但随着教学活动的推进,孩子们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刻。
  片断一:
  生1:同学们,我喜欢第二段,非常美。因为这一段写了“我”和弟弟最开心的活动。
  生2:同学们,我认为这一段说美也美,说不美也不美。因为“我”和弟弟揪花,是为了自己寻开心,这样的行为是不美的。
  生3:刚才同学说的是文章写得美,而没有说活动美,你怎么说文章不美?生4:文章内容写的就是活动,活动内容不美,怎么能说文章美?
  片断二:
  生1:同学们,课文题目是“金色的草地”,为什么写了很多关于蒲公英的话?
  生2:课文题目里有“金色”,金色的草地,蒲公英是金色的,所以要多写蒲公英。
  生3:我明白了,写作文写日记要多写主要的,不能都去写,那样就没有主要和次要了。
  四、思考:即鼓励孩子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这样的好处一是孩子自己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二是为孩子在课堂上对同伴的阅读见解作出有价值的评价作了准备。在课堂阅读活动中,孩子在提出问题之后一般自己不作回答,而是让同学、同伴来答,因为自己预先有了思考,做到了有“备”而听,所以,孩子会很快作出反应:“我同意你的看法。””我认为你讲的不全面,我还要补充……”“你真棒。你……地方讲得好极了。我应该向你学习。”这样的话便脱口而出;而且孩子在倾听、评价的同时,自主地、积极地接受着来自他人的充满个性的阅读见解,自己的阅读体验也得到丰富和提升;而且这种积极信息会迅速地传播到课堂的每个角落,在每个孩子的心灵中回荡,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生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所以,虽然新学年里,由于学习科目增多,语文课时相对减少,特别三年级上册《语文》的课文篇幅加长,内容加深了,阅读与习作的任务加重了,但随着孩子们预习能力的养成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有了相当层次的提高。这样就节省了许多时间,为进行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做了良好的铺垫。
  当然,如果学生还没有养成这样的习惯,老师一定要耐心,可以先在课堂上引领,然后慢慢放手,如第一周只要求学生做到笔读;第二周做到笔读、查读;第三周做到笔读、查读、提问;第四周做到笔读、查读、提问、思考……直到能独立完成。这样,“预习”就可以放在课余请孩子自己完成,课堂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