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今天想写一些文字和大家分享。
最近刚看完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断断续续看了将近一个月,很慢。当我合上书本想回想一下我看了些什么的时候,发现我竟什么都想不起来,我有些气馁,好不容易下个决心看书,好不容易看完了一本,看完了那一刻却发现什么都没记住!这个感觉就像考试收卷铃响起而我还没有开始答题!心里很着急,于是静下心来再回想了一遍,也只是记起一些零碎片段,我还是想写一写。

第一个是夫妻海上遇险的片段。秋雨先生和他的妻子到太平洋中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南部探险考察,夜里在前往栖息地途中遭遇风暴,所有人害怕得僵直地坐在小船上随着巨浪起伏,不敢叫喊和挣扎,怕翻了船,冰冷的海水冲在身上干了又湿,最后好不容易上了岸,秋雨先生的妻子病倒了,更糟糕的是荒岛之上无处求医,两人无助的躲在小屋里等待救援。我很难想象,这样一位名誉中外的大学者会自费到全世界文化考察,在考察途中还多次遭遇生死一线的时候,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他还坚持思考和写作,这种种不合符常理的情境让人忘了这位学者当时已近知命之年,实在让人钦佩。让人心生敬意的还有秋雨先生的妻子,百度一下她的生平就会知道,一位知性优雅的大艺术家,取她头上的任一光环都可以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但是她选择了和丈夫走一样的路。他们夫妻的探险考察之路也让人对家有了不一样的理解。秋雨先生说,我和妻子对家的感受,历来与故乡、老树、熟路关系不大。每次历险考察,万里大漠间一夜夜既相同有不同的家。总是极其僻远,总是非常陌生,总是天气恶劣,总是无法开门,总是寸步难行,总是疲惫万分,总是无医无药,总是求告无门。于是拥有了一个最纯净的家,纯净得无限衰弱,又无限强大。
这里的家并不是一间宽敞舒适的大房子,而是破败屋檐下两颗紧紧凑在一起温暖彼此的心。
第二个是关于秋雨先生母亲的片段。《为妈妈写的致悼词》里秋雨先生写到:为母亲服务了十年之久的保姆小许在病榻前动情地说,整整十年,没有听到过她的一句责备,一句重话。然后秋雨先生又补充到,作为她的大儿子,他从小到大都没有听到过妈妈责备和重话。我粗略估算了一下,母亲去世时秋雨先生已经66岁。对一个保姆都说不出一句重话,这需要一个怎样广阔的胸襟?66岁的儿子在回忆起母亲时印象里永远只是微笑、倾听和腼腆,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奇女子?
秋雨的母亲,朱阿秀,大城市的富家之女,美丽聪慧,典型的大家闺秀,然而她并没有做成传统意义上的大家闺秀。年少恰逢战争年月,离别上海工作的丈夫,到最贫困的乡村度过自己美丽的青春。到乡村开班识字读,读信记账,忙得不可开交。4岁让儿子上学,7岁就让他接替自己独立担起写信记账记工分的责任,让儿子在乡村完成他的早期教育…所有这一切让我整个人为之一颤,我也终于能够理解为什么秋雨先生写了那么多关于母亲的文字,为什么他说他一生最大的勇敢都来自母亲。人的一生确实有很多活法儿,有的人走茶凉,有的却活成了一座灯塔,永远照耀着行路人。还有一些拾不起记不全的片段。秋雨先生把旅行写的很实,他的书中除了有你没有见过的美景,还有历史,还有历史上一个个我们未曾谋面却真实存在过的人,比如战国时期修建都江堰的李冰,比如命远多舛的宋代大文豪苏轼,比如离我们近点的麻城的老乡王圆箓…他们会走到你的面前和你对话,仿佛走进不同年代的穿越大剧,读者就是摄像机后的总导演,今天演哪一段历史有哪些演员演到哪儿读者说了算,读一本书能获得这么多种体验和感受,是不是不能更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