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这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其识字在编排上形式多样,一年级上册要认识400个汉字,这对于刚刚入学的农村一年级学生来说任务繁重。城市一年级小学生早在上学前就认识了较多的字,从托儿所到幼儿园,识字功底就已经打得差不多了,再加上社会的氛围,家长放学后的辅导,学生要达到《新课程标准》识字量的要求,并不是难事。可是对于农村小学生就完全不一样了。农村的孩子有的曾经上了一年的学前班,有的甚至连学前班都没有上过,放学回家后,家长则忙于自己的农活,根本无暇顾及孩子。为此,我特别重视农村一年级学生的识字教学,为了落实识字教学的任务,我积极寻求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在一学期的识字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识字教学无处不在,它就是一个教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这个过程只不过采取的方式不同。下面我就一学期来的识字教学进行反思。
一、利用游戏,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刚入学的孩子集中注意力时间较短,我充分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不断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如:编顺口溜:教“小”字, “一竖钩,两只眼睛光溜溜;” 教“六”字:“一点一横,两眼一瞪。”猜字谜:一块地,四方方,十字路,在中央(田)。编儿歌:“一个大,一个小,一头黄牛一只猫。一边多,一边少,一群鸭子一只鸟(这个字小编也没有猜出来)”……将这些儿童学前生活中的游戏引入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从中体会到了快乐,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当然,对识字就会兴趣盎然。这样不但降低了农村学生识字的难度,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识字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让学生做字卡,在学中识字 为了让学生能够快速地识字,我让学生提前做生字卡片,正面写生字,背面写拼音,学生很乐意做字卡。第二天先学生字,然后让同桌两人利用字卡互相帮助识字;另外,我还要求学生把自己最爱看的动画节目名称、把常吃的方便面名称等写在卡片上,不会写的字可由父母代写,装入“识字袋”中;也可以把书报、商标、杂志、各种包装盒上认识的生字剪下来装入“识字袋”中。“识字袋”平时存放在家中,定期交流时让学生带到学校里来,贴在展示台上,供其余学生交流,比一比一段时间内谁认识的生字最多,谁就被评为 “识字大王”。长此下去,“识字袋”渐渐重了,孩子们的识字量也逐渐增多了,知识更加丰富了。这项自主学习对学生识字量的扩大,识字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它不但把学生从课内识字引向课外识字,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好习惯,为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打下基础,也为以后的自主阅读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识字效率 汉字是一种表义文字,对初学汉字的一年级学生讲解字义是件难事。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只需看看画面,对字义就能意会,无需教师多讲。比如“看”字,多媒体配有一人把手搭在眼睛上,往远处看的画面。这些画面,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字义并记住了字形,把识字这种抽象思维的过程变得比较直观易感,降低了学生初学汉字的难度。在教学合体字时,多媒体都把字分成几个部件,用不同的颜色对比显示。如:好、妈、请、爸等合体字,部首是红色的,偏旁是蓝色的,鲜明的色彩,强烈地刺激着学生的感观,突出了汉字部件及其部位,同时让学生了解了偏旁部首的概念。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视觉效果,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识字效率。
四、课外识字 课内识字是识字教学的主要途径,但并不是唯一途径。课堂外的识字往往更加丰富、更为重要。 (1)在家庭环境中识字。孩子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在农村,家长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我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作好宣传工作,争取家长的配合。如:孩子喜欢看电视,对电视中常出现的字,家长能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认一认、读一读;对孩子喜欢的画报、图书、卡片进行亲子阅读……总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机教孩子识字。
(2)在社会环境中识字。引导学生在上学途中认商店名、理发店名、还有各个村的村牌名、大街上的广告牌等,再凭借教材有意识地引导促成学生在社会生活环境中识字的习惯。 (3)在校园里识字。扑面而来的校名、校风、校训、小学生守则、班级名、同学名、课程表、黑板报、名人名言等文化设施和竞赛园地,都是学生丰富的识字素材。教师应做个有心人,经常引导学生认认这些字,学生就会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地把熟悉环境与识字结合起来。 以上几点仅是我个人粗陋的观点,希望同行能给我多提供点更宝贵的经验,让我在识字教学中能得心应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片来源于网络编辑:互联网信息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