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优秀文章初读,该怎么读?
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 何 捷
初读,该怎么读?这个话题很容易让人想到“查字典,扫清阅读障碍”“自学生字新词,把课文读通读顺”“归纳课文大意”这些常规套路。应该说,正是因为这些“套路”套牢了一线教师的思想,限定了行为,使得“初读,该怎么读”成了问题。本文提出的初读设想,是从文本解读的读者视角提出的儿童自主阅读策略。



《说文》中对“初”解释为:初,始也。裁者衣之始也。和量体裁衣有关系,后人多取“初”的析意为“本原,原来”。设想一下,文本如果是一个具有独立精神品质的个体,我们就把她当作一个人。初读就是和这个人的初次见面,最重要的就是留下对象凸显的印象。初读,我们会在心里说:哦,原来如此。初读留存的印象是文本在读者意识中的“反应”。“反应”观念是英国母语课程中阅读部分的核心观念,反应的内容包括两个层面:知识层面,反应出什么;技能层面,怎么有反应。两个层面正是“初读”要讨论的两个问题:读什么,怎么读。



作为一个读者阅读文本,从读者解读的视角出发,我们将初读设计为三个步骤。其一,浏览与发现;其二,阅读与描述;其三,选读与回顾。三步骤遵循着由浅入深,由陌生到接受,由各自独立到相互融合的渐进式解读过程。



浏览与发现。拿到文本,不妨放轻松,先浏览。很多时候,阅读可以很惬意,是一种精神享受。特别是儿童阅读,更要符合儿童视图,视物,视色,视趣的年龄特质,提倡初读时“随便翻翻,简单看看”。这个阶段的目的就是对文本有大致了解,同时也可以随机地发现文本中自己的兴趣点。感兴趣,就是最好的“反应”。兴趣从哪里来?从儿童独特的视角发现中来。例如:发现这一文本的字数长短;发现有趣或是色彩浓烈的配图;发现题目中吸引人的地方;发现一段引人入胜的文字……更有价值的发现是“问题”:我读不懂的地方;随机产生的新奇想法;捉摸不定的答案;模棱迷蒙的阅读感受……伴随着轻松的浏览,初读的第一步就像和一个陌生人见面,对其发生兴趣。



每一个优秀的文本都有着开放的召唤结构,充满着大量未确定的空白点。初读的浏览可以看作是读者在放松状态下主动进入被召唤,被吸纳的阅读进程。每个读者在阅读文本前都有一定的期待视域,它是由之前的审美定式,语言积累,生活经验等共同构成。此时的发现就是读者期待视域的呈现。在文本召唤的同时,期待视域被激活,这就是初读的本意。



阅读与描述。必须强调的是,在语文课程体系下的初读,不能止于浏览,因为作为教材的文本不是单纯的文学读本。王荣生教授将教材界定为四大类: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各有不同的功能效用,阅读时自然不能大而泛之地一扫而过。语文课程体系下的初读务必进入第二层级“阅读”——逐字逐句地读。马上想到一线教师纠结的问题:是否能手指读。其实这是重点。虽然不少教师引用了阅读心理学,速读理论,接受美学等诸多舶来观念,批判并试图纠正这一曾经被要求养成的阅读习惯,但只是把力气花在了空气里。只要是逐字逐句读,读出方法,习惯,态度,让阅读成为一种存在的姿态,用不用手指不要紧,这仅个人阅读的习惯取向。不少名家还用眼镜腿指着文字读,和手指读并无二异。



阅读之后的行动就是描述,通过口述完成,可以自言自语,也可以有对象。描述的内容多样,可以是:文章大意,个人体会,疑惑的解答,语言的赏析……心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将最直接的反应表达出来,以自己的理解重新构建文本的意义。此时完成的是视域的融合,即读者阅读带来的新的认知,新阅读期待等信息和文本释放出来的召唤信息,通过读者的描述实现相互交锋,置换,逐渐达成一定的融合。这是初读的第二层级。读到此,已能给读者带来阅读的收获体验,产生较为丰富的情感反应。初读,有了快感,这就是初读的价值所在。



选读与回顾。初次见到一个人,上下打量也是在所难免。阅读与描述,就是让你看个够,看完还要发表议论。但初读不是粗浅地一读而过,在阅读全文后,可以提倡选读。选读就是有选择地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读不懂的部分,语言风格突出的部分等。读后要在脑海中仔细回味,就像喝下一杯咖啡后,好好留存口腔内的芳香,让之前的品尝增值。



回顾也是一种反应,它和先前所有的初读形成一种逻辑关联。浏览时的惊喜与发现,成为引发回顾的线索;阅读时的各种滋味,在回顾时化为新旧视域融合点,以感受,体悟,观点归纳,或是对原文的改编等形式出现;特别是选读,让回顾变得更有针对性,突出重点,增强感受,对文本产生较为强烈的反应。回顾的方式可以是口头的,如:与对象口述,自我阐述。也可以是笔头的,如:写下读后感受,写下零星的批注,模仿语段或篇章的表达去写,自由拓展写随笔等。初读到了这一层级,就为课堂阅读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长期坚持三层推进式初读,自主阅读能力就不断增强,达到“不教而会”。



这不是设想,我在自己执教的班级从四年级到毕业,坚持三年实验。到六年级下期,几乎可以“不教”。科学的初读,解放的是教师,提升的是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