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己的操作、思考,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2. 经历动手操作,理解小数加减法算理的探究过程,能借助直观完整地表述算理,形成算法,发展初步的分析、抽象等思维能力。3. 在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小数加减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借助直观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1. 呈现例题。
2. 提问:同学们,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一步加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结合回答相机板书: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小芳比小明少用多少元?小丽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小丽比小芳多用多少元?
3. 提问:以上问题应该怎样列式?结合回答相机板书:
追问:观察这些算式,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购物情境,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在呈现例题后,让学生捕捉例题提供的有用信息,并以大问题“你能提出哪些用一步加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调动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有序提出多种求和求差的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而这些问题提供了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主动进入探究算法的学习。
二、借助直观,理解算理算法1. 先估后算,培养估算意识。(1)问题:4.55+3.4,你会用竖式进行计算吗?启发:算出结果后有办法判断结果是否正确吗?学生尝试,教师巡视并搜集资源。
(2)呈现:给出学生的两种竖式计算过程。
(3)追问:你有办法判断哪个结果可能是正确的吗?估计:4元加上3元多就有7元多,所以结果4.89 肯定是错误的,结果7.95 可能是正确的。
(4)强调:计算前先估一估,再进行计算,可以有效降低错误率。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小数加减法时会根据经验主动进行规则的迁移。部分学生可能从整数加减法的法则上进行迁移,采用末位对齐的计算方法;部分学生可能采用情境迁移的策略,联系元角分的单位换算,采用小数点对齐的计算方法。教者将两种计算方法一并呈现,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对结果进行判断。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体会到估算的价值,从而对“先估后算”的计算习惯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
2. 借助学具,直观理解算理。(1)引导:为什么小数加法不能末位对齐?7.95是正确的结果吗?利用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学具袋,选择你认为有用的学具帮助你进行计算,算出结果后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2)汇报一:借助学习币进行计算。完整表述:4.55元等于4元5角5分,3.4元等于3元4角。元加元,4元加3元等于7元;角加角,5角加4角等于9角;分加分,5分加0分等于5分。再把7元加9角加5分等于7元9角5分,也就是7.95元。所以,4.55+3.4=7.95。相机呈现直观图:
(3)汇报二:借助百格图进行计算。完整表述:4.55 用4 个块5 个条5 个格表示,3.4用3个块4个条表示。块加块,4个块加3个块等于7个块;条加条,5个条加4个条等于9 个条;格加格,5 个格加0 个格等于5 个格。一共是7个块9个条5个格,表示7.95。所以,4.55+3.4=7.95。相机呈现直观图:
(4)汇报三:借助计数器进行计算。完整表述:先画4.55(白珠子),4在个位上,一个5在十分位上,另一个5在百分位上;再画3.4(黑珠子),3在个位上,4在十分位上。计数器上合起来就是7.95。所以,4.55+3.4=7.95。相机呈现直观图:
3. 横向比较,凸显“相同单位”。(1)并联呈现:
(2)比较:这三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只有相同的单位才能相加)(3)思考:竖式中如何体现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呢?(只要将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就对齐了,就能将相同的单位相加)(4)小结:小数加法怎么算?(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5)教师示范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在估算判断的环节,初步形成对“小数点对齐”进行计算的感知。在此基础上,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和必要的学具,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学生能够借助直观理解计算过程,并结合操作完整地表述计算过程。接着,在不同计算方法的汇报交流中,思维从具体走向抽象,并在比较中凸显对“相同单位”的认识,形成对“小数点对齐”计算规则的深刻理解,逐步建立理解竖式计算的表象支撑。最后,教师的示范为学生接下来自己探索解决小数减法计算提供正确的导向。
4. 迁移内化,类推小数减法。(1)问题:4.55-3.4,你能自己列竖式计算吗?指名板书:
(2)思考:列竖式时应怎样对齐,为什么?(强调小数点对齐才能使小数的相同数位对齐)(3)比较:小数减法与加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4)独立计算4.55+2.65 和4.55-2.65,体会竖式计算过程中应注意什么。(数位对齐,并且计算结果要化简)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直观理解小数加法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后,能将相关经验迁移类推到小数减法的计算中,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小数减法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计算4.55-3.4的过程中规范书写过程、内化计算方法,并在与小数加法的比较中加深对相同单位相加减的认识;在计算4.55+2.65 和4.55-2.65的过程中巩固对计算法则的运用,并在比较中发现计算结果可以进行化简,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三、比较沟通,完善知识结构1. 比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独立思考后,组内讨论)明确:小数加减时小数点对齐使相同单位相加减,整数加减时末位对齐使相同单位相加减。因此,不管是小数加减法还是整数加减法,都必须相同数位对齐后相同单位相加减。计算时都是从低位开始算起。
2. 思考: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小组讨论)明确:小数点对齐(即数位对齐),低位算起(注意进位退位),结果化简。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学生能快速地从头脑中提取小数加减法的表象支撑并再现,借助直观来帮助理解并说明。本环节进一步与整数加减法作比较,体会到小数计算中小数点对齐和整数计算中末位对齐的表象虽然不同,但本质是相同的,就是要让相同数位对齐使相同单位上的数相加减。学生在比较中形成更完整的计算小数加减法的认知结构,也为学习分数加减法做好了铺垫。
四、巩固应用,内化计算法则1. 针对性练习。(课本第48 页练一练第1题) 设计意图:该练习重点考查学生在计算小数加减时数位如何对齐的技能,还应注意连续进位以及去掉结果中小数末尾的“0”进行化简等细节。学生通过做一做、说一说、议一议的方式巩固了计算法则,强化了计算注意点。
2. 应用性练习。(课本第50 页练习八第3题)
设计意图:应用性练习让学生比较直观地认识到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联系与区别,并感受到小数加减法计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工具性作用。
3. 思维性练习。在方框里给竖式添上运算符号,然后添上小数点,使小数加减法竖式成立。

设计意图:思维性练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通过添加小数点才能使“相同数位对齐”,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竖式的表象理解。这样改变练习的呈现形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五、全课总结,为下节课铺垫1. 全课总结。(重点回顾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异同以及小数加减法的算法算理)2. 课后计算3.4+2.65和3.4-2.65,思考这两题计算中又有什么不同,下节课继续研究。设计意图:这节课呈现的素材只解决了其中四题,还有两题作为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拓展延伸,学生不仅可以复习旧知,还能自学新知,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和心理准备。
(摘自《小学数学教师》2014年第9期,题图来自网络)

ID:xxsxjszz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哪里有小学数学教师, 哪里就有《小学数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