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的文章,是每个家庭非常重要的一环。许多家庭煞费苦心地为孩子争取更好的教育,但可能得不到结果。这才是真正的担心。孩子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的文章,是每个家庭非常重要的一环。许多家庭煞费苦心地为孩子争取更好的教育,但可能得不到结果。这才是真正的担心。孩子出门时的一言一行,就能看出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怎样的。有句老话叫鱼开始发臭了,课外教育也很重要。现在边肖为朋友们收集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能帮忙。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获得语文素养。“语文课程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基础。”那么,语文课程规定的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即“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做到读、写、口头交流,满足实际需要。“其实就是了解和运用祖国汉语的能力。听和读的训练重在培养理解能力,说和写的训练重在培养应用能力。四种能力同等重要,不可替代,不可偏颇。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而实现语文能力的协调发展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语文教学如何做到全面高质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我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学习教学理论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在实践教学中努力践行素质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尝试和探索的是:以听为主,以读为主,以说写为目的,循序渐进,辐射发展,培养素质。

第一,以听、读为中心,训练语感,理解语言

听力和阅读具有理解的功能。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语文,基本途径是加强听读训练。正确的理解来自于对语言的正确、敏锐和丰富的感受力。因此,在培养听读能力的过程中,要加强语感的训练,珍惜独特的感觉,丰富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才能达到感受汉语的目的。

在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中,我认为听力是其他能力的基础,应该加强。我国著名老教育家叶圣陶提出“听、说、读、写并重,不容忽视”。听、说、读、写作为基本能力,缺一不可。比起听和说,更注重阅读和写作会影响人的基本素质。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交往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学会以文明的方式进行人际交往和社会交往,培养合作精神。”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未来的社会中,口头指令的传递和人与机器的对话将会广泛存在。听人讲话是人类生活的需要。没有倾听,人们就无法交流思想感情,获取信息,工作和生活。也是学生语文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教学中,我首先以培养学生的听力能力为基础。为了让学生听得清、听得懂,他们还会听、录、辨,从而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处理、重构信息的能力。我利用一切机会,要求学生听清楚、听准老师的话,家长的话可以转述给老师和家长。注意说话人的语气和内涵,培养语感。为了有意培养自己的听力能力,在语文活动课上,我举办各种听力训练活动,对他们进行训练,比如举办一个“道听途说”的游戏,让同学们听听同学们说些什么,重复他们说的话,看看最后的结果,看看谁开始犯错了。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倾听态度和兴趣,并积极倾听这些人。在口语交际课上,要求学生在听中倾听和交流。如果讨论如何庆祝儿童节,我会让学生同桌交流,互相学习对方的意见,修改自己的意见,然后选择一个人在小组中交流。听完组里的话,选了一个人在团队层面交流,交流热情很高。因此,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听力能力,并为其他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因为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学过单词,所以高年级之后就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同时,阅读是学生实现语言运用的关键环节。新课程复读中的感受、体验、揣摩、探究、品味,是学生主题性心理活动的过程,也是学生认知、情感、意志、人格的心理发展过程。正是学生的这些智力操作构成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所以我选择了阅读作为突破口,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悟语文,理解语文的内涵。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奇妙而充满幻想的世界。孩子是这个世界的主人。他们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价值观和游戏规则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强烈的追求学习和接触客观世界的心理需求。他们希望老师给他方法,然后去探索未知的世界,理解知识的真谛,获得成功的喜悦。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给他们成功的关键。我一方面接触课本上的相关知识点和重点训练项目。比如如何在特定的环境下理解文字,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如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会学生如何真正读懂一篇课文,把自己的心和作者的心融为一体,从而把文章读好。另一方面,在具体的阅读技巧上,教会学生如何大声、默读、朗读,比如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在实践中逐步教会学生一些确定重音、掌握速度、语调等基本方法。在重音方面,让学生知道句子中的动词谓语,并将其用作修饰词、对比词、比喻词或一些能表达作者强烈感情的特殊词语;在语速方面,让学生知道表达喜悦、兴奋、快乐、愤怒的词语一般读得快一点,表达忧郁、抒情的关键句子读得慢一点,整篇文章的阅读要快、慢、丰富;在语调上,让学生意识到表达喜悦、赞美、爱和美好感情的课文要读得兴奋、响亮、清晰;表达悲凉情怀的文字要读深读慢,一般文章主要是由安静、轻松、平静的语气组成……所以起点低,掌握一定的方法。在平常的阅读中,学生逐渐探索,文章的“味道”被读出,最初的成功经验让学生对阅读更感兴趣

了。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读懂课文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告诉知识,而是伴随着学生的探究与体验,对材料有着深深的感悟,所以表现出了很强的创造力,远比教师的传授丰富的多、深刻的多。我认为这正符合新“课标”对语文重感悟,不求甚解,重自读、强调读中渗情、理解,重合作,强调多项互补的要求。
读中感悟、读中激趣,学生积极性高,愿学乐学。正如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课间、课上班级不时地响起抑扬顿挫的读书声,师生共同铺平了走向提高素质的道路。
二、以说、写为目的,读写结合,迁移运用,实践语文
说与写是一种运用能力。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读写结合就是一种迁移、一种运用。而这种运用能力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提高。在加强读写结合的同时,还必须将读说结合起来。
语文素养中说是写的基础,只有会说才能会写,而读又是说写的奠基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能说出题课文的大意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体验,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等。学习课文的语言范例,让学生在读中学会说话,在读中培养说的能力。
同时,在此基础上,对读的对象的选择我要求:由学过的课文——未学过的课文——课外优秀文章——自己写的习作的过渡,达到以读来带动写的效果。古人认为:要写好文章,“唯勤读书而多为”,“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一方面通过朗读及摧摩,理解和学习别人的长处,开拓视野,提高能力,在作文方法、方向上给已以指导。另外,朗读活动及其成功过程中的体验和辅助开展的诸如“沸水活”、“脑筋急转弯”、“听瓶子”等活动,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并启发学生在生活中注意随时观察,不但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又解决了学生写作的素材,扫除了学生作文难的心理障碍,使读写相得益彰。在读中鼓励朗读自己的作品,进行一周一次的自己习作朗诵赛,促进了学生写的欲望。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小学生总爱把老师的表扬作为进步的动力。所以,在对读的文章评价时,不吝赞美的语言,对学生作文的闪光点,即使是一孔之见,也给予鼓励的肯定,使之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尤其对基础差的学生更是如此,帮助他们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对其作文中的不足和错误,则多用商量的语气提出建议,如:“这段话是否可以这样改……、”“如果再……那就更好了”等让学生从那商量和亲切的语气中,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殷切希望和勉励,从而使他们更加自尊、自强、更加主动去探求新知。
在文章评析的形式上,注重多样化,注重由师评到生评的过渡,可谓在读中获知,在读中激趣,在读中提高自改能力,在读中锻炼了说的能力,在评析时,针对涌现出的进步大和优秀文章,自编班级优秀作文集,使学生有追求成就的愿望,享受成功的乐趣,从而更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以活动为主线,内外沟通,发展个性,体现语文
如果说加强听说读写的密切联系,进行全面的能力训练,体现的是“语文整体教学观”的话,那么,加强语文与社会的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跨学科的渗透,积极开展各项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发展个性、提高素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体现了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基本功已基本形成,为进一步提高能力,激发学生积极性,就需要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而活动可使学生展示各方面才学,获得成功,使许多无形的希望变为成功的现实。在实际教学中,我以活动为主线,贯穿语文素质提高的全过程,举力了多次朗读比赛,并及时反馈,给予正确评价,当堂全员肯定领奖,并因人而异,由低到高,使班级形成了百舸争流,千帆竟技的局面。
另外在活动中,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对未来人才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国外的一位未来学家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未来的社会中,新的知识增长速度将十分迅速,如果不会学习,不能自己独立地学会新知识,原有的知识就会远远不够用,那就等于是“文盲”了,只有会学习,主动充实自己,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在活动中,一方面学生由于获得成功,积极性高涨,主动投入。另一方面在“我要读好,我要写好,我要成功”的思想支配下,自己加压,就自觉地进一步研究方法,主动认真地辨字正音,揣摩词句的感情和内涵,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主动地字斟句酌字写好每一篇文章,从而形成学生自发的内调式的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总结的学习新识,探求真理,长期的潜移默化中掌握了方法,提高自学能力,达到全面辐射,带动学生语文整体能力提高的效果。正如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赞科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体现“面向全体,使受教育者全面的和谐的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在实际教学中,我以良性循环为目标,注重因材施教,分层递进,在教学、生活中体现语文。
分层递进体应包括课堂教学内容上的分层递进,学生认识领域及知识迁移的分层递进,和评价的分层肯定,促使学生水平上的分层递进,进而形成整体水平的递进提高。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体现阶梯性、渐进性,使学困生有表现的机会;使学优生学有新意。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成效,使语文在生活中得到体现。
我们知道: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特别是以激发自信,激发学习积极性,注意培养能力的素质教育,所以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我注重和家长密切联系,通过家访、家长会,校家联谊等形式,在素质教育观、人才观、成才观、价值观、孩子出路观上形成共识,相互合作,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形成素质教育的家庭和谐氛围。让学生在家里博览群书,与家长交流、交谈,培养读说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特别是一些演讲赛、读书比赛等。在具体要求上,给学生创造跳一下就可摘到果实的机会,激发兴趣,使学生无论在家庭拟或是社会在学校,始终处于成功的氛围,畅步于成功的天地,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语文教学只有注重落实听说读写各项任务,善于抓住听说读写的连接点,才能使语文能力全面提高,才能实现语文素养的协调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听、说、读、写,关键在于教给学生规律、方法,鼓励学生探索,创新求异,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写。为学生能够成为21世纪成功的创新人才创造条件。本文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