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

分享一篇关于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掌握学生心理特征上好每一堂课



霍懋征



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抓好课堂教学。教师应上好每一堂课,向课堂要质量。

怎样才能上好每堂课呢?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进行教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安排教学内容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组织课堂教学也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不注意学生的心理特征,课是肯定上不好的。例如,儿童好奇心很强,老师穿了一件新衣服,突然出现在课堂上,学生就会注意老师的新衣服,互传眼神,不好好上课。这样,老师自己就把课堂秩序搅乱了。如果教师在课前先到同学中间转一转,使学生不感到新奇再进课堂,教学就容易组织了。又如,低年级学生往往有这样的情况: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他想了一下马上举手要求回答,当老师叫他的时候,他却站起来一句也说不出来。这时,老师如果耐心地启发他,鼓励他,或许他能回答得很好。因为他原来是想好的,只是被老师一叫,注意力分散了,原来的刺激被新的强刺激抑制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老师狠批他一通,说他“存心捣乱”,不但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而且其他同学也要发笑,课堂秩序很可能又要乱了。这就是老师没有掌握学生心理特征的结果。

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的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多方面的,但其中知觉、注意方面的特征我觉得更要重视。

“知觉是事物的整体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心理过程”。(朱智贤:《儿童心理学》第271页。)可是,小学生的知觉却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不精确性。他们不知道应当看什么、听什么,而且常常受不相干的情绪或兴趣的影响,随便地看,随便地听。但是对要知道的事物又常以笼统的轮廓的印象为满足。针对学生这种知觉上的特征,我在上课时特别注意教学的目的性,把课文中重点要学的东西除了教课时突出以外,有时还把目的明确地告诉学生,要学生注意。例如,教《麻雀》一课,课文写小麻雀怎样掉下来,猎狗怎样捕麻雀,老麻雀怎样救小麻雀……作者观察得很细致,描写得很逼真。我把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这一教学目的明确地告诉学生,并指导学生在课间十分钟观察打乒乓球的怎么打,跳猴皮筋的怎么跳,爬竿的怎么爬,在教室里洒水的同学怎么洒……完了以后,又要每一个学生写一个片段。由于目的性较强,学生观察得又细致,都写得比较好。

小学生注意的特征是极易分散,而且带有极大的情绪色彩,对新鲜的、感兴趣的具体事物容易去注意,对单调的、枯燥无味的东西容易感到疲劳。疲劳是注意的大敌。课堂上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教学效果怎么会好呢?

要随时唤起学生的注意,与注意分散作斗争,除了努力培养学生有意注意以外,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使学生经常保持愉快的、积极好学的情绪。这方面的内容很多,如教态要和蔼可亲,使孩子们一见就喜欢你,愿意听你讲课;讲课要生动,口齿要清楚,不要有习惯性的语病;教学内容要丰富,要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教学方法要多样化,该用直观教具的要创造条件使用直观教具,该用色笔强调的要用色笔强调,低年级儿童有时还可以用必要的游戏来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提问要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有目的地积极地思考;要善于察言观色,灵活而又严密地组织教学;要根据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特征,多让学生在相互竞赛中独立思考,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动手,自己动口;要多鼓励少批评等等。当然,教师也不能一味迁就学生注意方面的兴趣、情绪搞些华而不实的“花色”,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对学习的自觉的责任感,在发展有意注意的同时,充分利用无意注意这个可利用的条件。

课堂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就能运用自如地把备课中丰富的教学内容在课堂这个艺术舞台上源源不断地传授给学生。这些年来,我注意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教学,因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九八○年元月,我给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小学四年级一班上《草地夜行》。这是一个普通的班级,学生都是按地区招收的。全班四十二人,学习成绩特别差的有七名,其中三名是留级生,一名已是十四岁了。讲课前一天,我到该班上了一节预备课,主要是与学生见见面,介绍一些草地的有关情况,布置预习,提出预习中要注意的问题。第二天,我上新课,用两节课时间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普遍反映教得“生动”、“深刻”、“明白”,“觉得这两节课过得特别快”。据该班班主任兼语文教师反映,有个学习成绩差的女学生,过去从来没有在课堂上回答过问题,这次也主动举手回答了问题,并且念书一字不差。学生的个性尽管千差万别,但他们总有共性的东西。掌握了共性,也就掌握了规律。在规律指导下进行教学,问题就容易解决。(潘自由整理)

(选自《霍懋征语文教学经验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3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