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阅读教学交流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思考
来源:
2021-05-28 20:57:20
导读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
当下教育都是每个家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煞会苦心,但是不一定会获得效果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门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课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小伙伴们收集到了一些课外知识,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帮助。
欣赏文章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思考高启山
人教版课文原文如下:
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反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公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 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里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典型课文了。很多老师讲过这篇课文。我在学校做教学主任、副校长的时候也和教师一起研究过这节课的公开课,并且亲自示范过。那时候,我们是如何教这篇课文的?
印象中是这样的:我们也抓住了课文的关键语言进行教学,比如第一自然段“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比如描写圆明园西施辉煌景色的第三自然段【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中划线的部分;再如第四自然段的【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还有第五自然段描写侵略者野蛮、贪婪行为的第五自然段划线部分【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 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里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应该讲,我们所抓的语言都是非常关键的。我们抓住了这些语言在干什么呢?“引导学生读这些语言,深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和思想感情”,这里要非常强调,是深入的读懂作者用这些言语写了什么意思。
作者在第三自然段用了很多褒义的描写景色的词语,而且介绍了很多“名胜”级建筑,正因为有了这些东西,圆明园才成为珍贵的皇家园林。这些景物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在当时的教学中,成了我们教学重点去引导学生挖掘、理解的内容。于是,我们针对这些景物搜集了非常多的图片,也搜集了关于这些景观的文字资料。教学中,我们梅讲到一处景观,就通过自己制作的投影,一张一张展示,一处一处介绍,努力使学生“身临其境”,如同游览了一遍“圆明园”,然后,引导学生结合看过的图片、讲述,体会“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的意思,让学生“带着赞美”的感情去朗读。
教学结尾部分,我们抓住这些词语,来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词语表达出来的侵略者贪婪、野蛮的程度,然后再朗读,要求学生读出对侵略者的无比憎恨。
在此基础上,回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结合已经学过的内容,深入体会不可估量的损失,再次大声朗读。
过去的教学,大致就是这样进行的。经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到底得到了多少东西?我们身边没学生,具体情况不得而知。倒是有另外一个例子可以参考——我问过一些新任教时间不长的教师,他们上小学的时代,正好有《穷人》这篇课文。但是,当我问及这篇课文的时候,问过的七八位教师中,能够回忆起情节来的,只有两个人说有印象,有的非常干脆的告诉我“没学过”。
现在,我们重新思考《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如果现在教学这篇课文,跟过去比较,可以有什么不同吗?
有老师说,过去,我们一个词一个局的领着学生去读书思考,学生非常被动,思路被局限,学习是被动的。现在呢,我们自然会放开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悟,相对而言,课堂会活跃,学生的个性化感悟会深刻。现在教学,仅仅是这样吗?
有老师说,我读过王崧舟老师的课例,看过实录。
我也看了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实录。其中,王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第三段的时候,引导学生去抓了“有”,学生找到了七个“有”,这是感悟“有”的表达效果。王老师问“仅仅七个有吗?从哪里看出来的”,有的说从省略号,有的说从圆明园那么多园看出来。
王老师的课堂教学用意,在于借助写出的和没写出的“有”来引导学生体会“圆明园建筑宏伟,景观繁多,景色怡人”,进而深入体会“举世闻名”,为“化为灰烬,体会不可估量”做铺垫。但是,我从人教版的课文中,真的没找到“省略号”。结合人教版这篇课文,从文章表达的角度,除了能够结合上文“推测”还有更多的“有”以外,从文字表达的形式联系上,还能揣摩出更多来吗?
我在思考,如何从语言表达形式的角度,来做出“推测”,从而借助“有”,来进一步体会出圆明园还有更多的名胜景观?
我尝试改动了一下课文,将第三自然段改成了如下表述方式:
圆明园内,殿堂金碧辉煌,亭台楼阁玲珑剔透,买卖街热闹非凡,山野乡村一派优美田园风光,“安澜园、狮子林、平湖秋月”仿照各地名胜建造,“蓬莱瑶台、武陵春色”一句古代诗人诗情画意设计。园中民族建筑、西洋景观交映生辉,漫步园中,犹如漫游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在修改过的这段话中,我一个“有”字都没用,内容是不是圆明园?这样修改行不行?答案是否定的。用上有,与没用,区别很大。
区别在哪里呢?语气上,就没有了“多”的味道,更重要的是,这里除了“有”,接下来的事“也有、还有”,还是啥语气啊?“也”是顺着说,“还”是补充,文中用了三次“还有”,还有的“还”,能够读出来还有很多。况且,课文中写到“许多、很多”,与“还有”结合起来,会让你感觉到,啊,这里的景物,这里非常奇特的景观,根本说不完呢。这表达了数量的“有、也有、还有、许多、很多”,绝不仅仅是表达着数量,而且表达着作者的态度。怎样的态度?结合描写景观特点的词语体会,你更体会出,作者在赞美,作者在为之而自豪,令人沉浸在中华民族瑰宝的艺术想说之中。于是,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心情非常愉快的娓娓道来,说不尽,道不完,没有省略号,却需要在“还有西洋景观”后留下长长的停顿……这就是这个若干变换了格式的“有“的表达作用。
我又尝试着修改文章第二自然段。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去掉划线部分。可以不?从行文看,完全可以,直接读下去,一点障碍都没有。但是,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作用是什么?规模啊。三个大圆,还有许多小圆,分布在东西南面。有个没写出来的数字——5200亩。这是个啥概念?七个天安门广场那么大。那么大的地方,得建多少景观啊!所以,下面第三自然段才能有若干个听起来好像说不完的“有、也有、还有”,就有了多的意思,而不仅仅是“圆明园内建筑宏伟,景观奇特”,而且“景观数量、式样繁多”,不是一两处珍贵,是那样多景观每一处都珍贵!
这就是“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这样表达方式在表情达以上的作用!
至于第五自然段那些划线的词语,作用就是强调侵略者的贪婪、野蛮成型,用上这些词,把他们的行为写得尤其令人发指,产生切齿之恨。
课后练习提到“为什么作者用大量篇幅写圆明园昔日辉煌”,这是个结构方面的问题。如果“举世闻名的圆明园昔日辉煌”详细了解,就不能产生对圆明园“独一无二、弥足珍贵”的深刻认识和体验,那么,对圆明园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的认识,那种惋惜之情就不能深刻、强烈,对侵略者的憎恨就不能切齿之深,强大自我的愿望就不会强烈!作者这样组织材料的用意就在于此!在研究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对文本作者要表达的主题认识就更加深刻了!
我在想,学习这篇课文,在读懂了字词的基础上,学生反复地读几遍,难道不明白第二自然段写的是规模宏大(可能不会用这个词,但是能读出这个意思吗?),第三自然段写的都是园内景观式样数量繁多精美吗?第四自然段写的是馆内很多珍贵文物吗?
我觉得,只要没有字词障碍,学生多读几遍,课文也就基本读明白了,我们对内容的分析挖掘再细致,在深入,学生的收获也不会增加多少,而学生对圆明园毁灭的这件历史事实的个性化感悟与思考,似乎又不单纯是语文的问题了。
那么,语文课上,现在教这篇课文,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我觉得,是不是可以从表达的角度来确定目标,引导学生体会:详细介绍圆明园内布局的作用;研究一系列的“变式”的“有”与具体内容的关系,这些“有”与上下文、与所在句子和其他句子之间的关系,体会其在表情达意上所起的作用,学习这样的表达方式;体会大量笔墨写辉煌与毁灭的对比作用——与“不可估量”相联系,深化表现文章主题和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朗读,一方面体会感情,另一方面,进一步体会写法的精妙。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